周傳久|疫情持續負面新聞充斥的另類選擇:🇬🇧英國《積極新聞》雜誌

2021 年 06 月 22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周傳久|歐洲傳真・現任公視新聞部記者

建設性新聞學當道

在冠狀病毒大量流行前,筆者兩次訪英國城市泰恩河畔新堡(Newcastle upon Tyne),在當地書報攤看到醒目的一本刊物《Positive News》,或許中文可暫譯為《積極新聞》,這是季刊,訴求正向積極的新聞專題內容。

當時以為可能曇花一現,不過《積極新聞》迄今仍然生存,而且得到 33 國 1,500 位從 18 到 89 歲人士跨國迴響支持。病毒流行期間陸續出版涵蓋環保、自然、生活、科學、經濟等多領域很有國際觀和普世價值色彩的故事。其中關於 Covid-19 期間相關社會變化與因應的專題故事就多達 127 則,帶給民眾生活啟發、鼓舞人心。

英國是報業老牌國家,質報、量報均有悠久歷史。走過強調客觀公正新聞理念的媒體,也有商業導向下多樣腥煽色媒體。一路走來,遇見網路時代,少數質報苦撐或走向跨媒體整合,其他媒體或走向更明顯區隔改變商業模式,或時有時無嘗試在時代脈動中浮沉。

過去十年來鄰國丹麥興起「建設性新聞學」,倡議媒體避免只是一直呈現問題,尤其為吸引收視閱讀而使用激化用詞和誇張標題的衝突故事,影響人活在焦慮、沮喪、悲傷中,要走向結合大眾一起改善問題。這種風潮也跨海影響英國媒體人省思,開始更重視以提供解決方案為主導的媒體編輯方針。

周傳久在英國書報攤看到的《Positive News》。圖:周傳久提供

《積極新聞》提供正向好消息

2015 年一群有心的資深新聞人聯合倡議《積極新聞》,一方面重視新聞故事走向用積極正向的觀點呈現世界的轉變,同時也發展實體版和網路經營模式。實體版精緻印刷以季為單位降低成本,網路版較為彈性,採付費支持訂閱方式。營收來自訂閱、捐款與推廣活動,但並不在刊物刊登商業廣告,是近年來世界少有的跨國公民與商業者聯合支持的新聞雜誌。

從發刊以來,已經出版許多故事,例如研究昆蟲飛行途徑來設計飛行路徑,沿途設置維持友善昆蟲的植被生態。聖誕節期間,如何過個有道德的聖誕節,不增加包裝垃圾、用木製非塑膠玩具、最大包裝回收率、最少運送成本等。又如,哪些超市做到最大程度無塑料或者零浪費、大家一起來學習貯存各種農作物種子,因應環境變遷和市場經濟造成未來種子荒風險。除了社會趨勢性議題,還有個人生活改善議題,如學習舞蹈如何幫助罹患癌症的人感受到自主性

《積極新聞》的宗旨。圖:《積極新聞》(Fair Use)

疫情大流行下的積極互助

Covid-19 流行後,這份雜誌更得以發揮。因為許多人生活變成天天都在等疫情數字,負面新聞和假新聞更多。從社會心理來看,這可能使人積存負面思緒與挫折焦慮,影響工作、影響家庭關係。於是推出非常多樣的報導。這些報導並無忽略疫情真相,但提供更多科學知識與更多疫情下積極生活的實例。

從標題就重視降低繪聲繪影的資訊干擾,如〈將事實與致命的小說分開來:倫敦如何檢察病毒〉:介紹病毒型態、氣候環境與病毒的關係、真實流傳方式。解釋持續的心理壓力如何轉換成生理問題,如何避免。如何以創意寫作和創作疫情中的詩歌,降低憂慮、幫助別人。有位女性青年,疫情期間延遲診療失去母親,在臨終關懷階段得到幫助,又懷念媽媽,因此開始設計悲傷輔導的蠟燭,現在以此產品創意服務而成功創業。

除了基本疫情知識,還有疫情期間幫助別人的方法:如何寫卡片給孤獨者、如何支持周轉不靈的人、組織線上合唱團團練、共享可食地景種子、幫助支持在家教育有困難的父母、幫助無家可歸的人。其中最後這點以目前台灣疫情來看,一樣重要。《積極新聞》先前就報導過英國開始有專為遊民基本生活所需設置的販賣機,裡面有牙刷等日用品,疫情後增加了消毒用品。

健康傳播教導自是不能少,《積極新聞》報導有人以「聽到疫情現象,如何處置」為主軸,設計手機互動音頻遊戲來傳播正確的衛教資訊,手機按鈕選擇錯誤將終止遊戲。由於正規教育受影響,不能在學校學習,但可以發展居家種植食物,讓小孩有具體學習經驗、接觸綠色植物降低焦慮,從中學習環保。疫情使人保持距離,卻因此社會強化凝聚力,人比平常忙碌的時候更關心彼此。甚至引述監獄人物自傳故事來提醒人暫時在家可以不是浪費時間。

至於受到疫情影響的人,報導提出各種鼓勵建議。如反思成就、降低期望、專注於可控制的東西、重新塑造學習方式、承認悲傷、設定情緒停損點界線。

《積極新聞》的首頁,都是分享樂觀正面的好新聞。圖:《積極新聞》(Fair Use)

如何自助人助攜手走出死蔭的幽谷

還有些如何自助人助走出陰霾的人物報導。例如疫情封鎖造成孟加拉成衣無法從既有管道外銷,工人生活成問題,有企業協助產地直銷英國。疫情使人不便外出形成孤立,有人申請臨時執照設立創造社區即時對話分享生命經驗的廣播電台,有虛擬舞會節目、兒童故事時間,生病康復分享等。有人支持產品找新的出路。藝術策展人、歌劇院表演人員並沒有繼續抱怨生計,而是用他們的創意與職業素養,在線上連續六周課程教人改變姿勢、肢體放鬆和呼吸控制與緩和技巧,另有魔術馬戲技巧、滑稽表演等。博物館協助人收集想法,看看如何將客廳改裝成更適合的空間,支持在家學習和健身。

平面設計師投入疫情宣導品和疫情下超市空間設計,改善生活氛圍,讓人們不是只有因為政府威嚇加碼,而是從訊息、視覺與文案有好的感覺願意遵守防疫。除了買東西,英國人喜歡去小酒館,疫情後失去這種最有感的社交環境,有人發展虛擬酒吧,網頁有虛擬酒杯與倒酒聲音,形成社群交談,降低不去酒吧的失落。

一位被性侵的流浪女子因四處隔絕無法流浪,有人提供落角處,她開始專心寫下個人故事出書,並接受 BBC 訪問去幫助其他類似遭遇的人,怎樣靠擔任衝浪組織的志工得以走出壓力的經驗。另一位讀不起大學的青年,在疫情期間看到需要大學獎學金的人增加,但是各校手續不一而複雜,他看到社會需要,學習用最低創業成本、更高效率工作的方式,從顧客導向著手,創造最佳使用經驗的角度,開發了諮詢過濾平台成為事業

《積極新聞》報導 Covid-19 疫情期間自助人助谷底反彈的故事。圖:《積極新聞臉書官網(Fair Use)

心理健康值得共同關注努力

除了英國本國,還有他國故事。澳洲小學生創立播客 Podcast 關心心理健康,擔任「福祉影領導者」組諮商團,用兒童可接受的語言幫助其他學習和家庭生活適應困難的同年齡小孩。背後的觀點是發展心理學認為小孩若老是接觸負面思維將影響自我價值與學習自信,以至後來遇事容易畏縮,所以提供正向面對挑戰的引導可以走出陽光的生活觀和人格。尤其兒童在手機時代一週使用 23 小時以上,比以前的兒童接觸更多資訊,而其中許多是使人害怕的負面資訊。這和吃了什麼食物得到怎樣的健康道理相似。

由於疫情持續,舊的陰影不去,新的壓力又來,堆積可能影響精神狀態。不僅一般人如此,醫療人員也一樣是人,必須要處理這種壓力。於是有專題介紹世界上哪裡有專門為醫護人員輔導的心理師服務,調查集體創傷,用會議和別的方式帶來集體康復。後來,該雜誌還主辦提供線上積極新聞給醫護人員的活動,維持醫護人員工作能力。因為調查顯示近半因應疫情的人心理壓力增加,這不是單靠防疫硬體裝備改善。

疫情期間,澳洲小學生用兒童的語言探討心理健康。圖:《積極新聞臉書官網(Fair Use)

學習互助有盼望的生活

由於已經是網路時代,該刊物的文章採取大量連結的呈現方式,也就是只要與報導主題相關的組織的網址都會羅列,便於延伸找尋資訊。本文限於篇幅不一一羅列,但讀者上網就可看到。網路是媒體無篇幅時代,但用知識與專業設計有效服務,讀者依然需要。選對媒體,多得到有用資訊,選錯媒體,可能失去更多有用的資訊。更不用說引導選邊站的偽新聞報導。

疫情在有些國家因普篩和普注疫苗得到控制,包括英國,而我國還在奮戰。於此時,天天都有許多疫情報導,不斷重複看到會有什麼影響?多看什麼報導才真的有助創造力和反省力?在媒體經營日益困難的我國,資訊渴求仍然存在。還蓬勃活躍著的《積極新聞》雜誌對業者與讀者或許都有些啟發。媒體,可以使人在疫情下過著學習從互助中存有盼望的生活。

疫情期間,天天都有許多疫情報導,不斷重複看到會有什麼影響?多看什麼報導才真的有助創造力和反省力?圖:《積極新聞臉書官網(Fair 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