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3/蔡佳珊|調查報導的光與影——「光電侵農大調查」幕後省思

2021 年 08 月 3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資訊真偽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光電侵農大調查〉榮獲2020年卓越新聞調查報導獎,得主蔡佳珊卻說:「這是一個得罪很多人、不討喜的報導。」究竟原本應該承載陽光的電板投下了甚麼樣的陰影?

在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優質新聞發展協會與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合辦的「2021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中,蔡佳珊分享她是如何踏入這個辛苦跋涉兩百個案場的調查報導,又是如何穿梭在複雜的價值迷宮之中,將真相帶給讀者。

何謂調查報導?

蔡佳珊:「心中要有一盞長明燈。」

主持工作坊的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表示,調查報導天生具有的「揭弊」性質,往往給人報憂不報喜的印象,而進行調查報導的記者,除了要有專業的能力,更需具備鍥而不捨的精神。她提到,當評審們聽到蔡佳珊踏遍 200 個光電板的所在地,無不深感折服;而報導刊出後,更是成為地方政府稽查不法的重要資料。

曾是調查報導工作坊學員的蔡佳珊表示,以前參加工作坊時,曾聽到一句話「所有的報導都應該用調查報導的精神去做」,令她印象深刻。因此對她來說,調查報導與一般報導的差別,只是時間跨度更長,挖掘深度更深、也更艱難,例如地方政府對採訪的多次推託,經濟部更是一直已讀不回。

光影、黑白,在報導的過程中變得不是那麼絕對,有許多需要釐清的問題,因此需要強健的心理素質,才有辦法堅持下去。」她說。

邱家宜表示,調查報導必須在事實的基礎上,追尋背後的來龍去脈。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一段不孤獨的旅程

蔡佳珊表示,其實自己一開始只是單純地想了解「農地種電」究竟是怎麼回事。實際到了台南白河,整齊方正的農地上,竟然有一大塊光電板的景象讓她感到非常震驚,才決定著手調查背後的來龍去脈。

她強調,自己支持綠能,甚至她家也有太陽能光電板,因此調查這個議題的過程中,心中充滿衝突,感到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爭議,其中看不到明確的反派,是「綠色與綠色的衝突」。

在展開大規模踏查的過程中,蔡佳珊曾獲得許多人的幫助,例如一位善於使用 Google Map 的「鳥瞰神人」,幫助她找到許多光電板的所在地;還有一位曾經承辦過許多農電、漁電業務的公務員,熱心地告訴她許多相關法規上的細節及疑慮。她說,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她一個人的專題,但背後其實有許多民間的力量在支持著她。

走在拓荒之路上

蔡佳珊指出,農地種電有四種樣態:第一種是直接變更農地地目;第二種是在現行法規下,每塊農地被允許 660 平方公尺的光電板利用;第三種則是都市計劃中的農業區,會被預設為未來提供開發的腹地,由於法規相對寬鬆,可作為光電利用的面積從 0.3 公頃起跳;最後是所謂的農電共生,「可是很多的農電共生其實是假的,根本沒有農,只有電,所以又被稱為『假種田』。」

在走遍台南、屏東,進行了 200 個地點的踏查之後,蔡佳珊開始著手進行分類,將座標輸入地籍圖資系統,確認其地號、面積,以及光電板所佔比例,分析出各個地點的農地種電所屬樣態,過程有如繁浩的手工藝。她認為,能讓讀者貼近現場是很重要的,「大家平常頂多在搭高鐵的時候經過瞄到一兩個,無法想像農地被蠶食鯨吞的樣態有多嚴重。」

這個議題完全沒有現成的資料,農委會搞不清楚,而各個地方政府有的資料也不見得會呈報給中央,因此調查過程有如走在拓荒之路上。

蔡佳珊說,她跑完台南的 100 個案場後,已經筋疲力竭,結果有人告訴她:「你不知道屏東更嚴重喔?」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現象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光電業者:「你老是說農地要好好種,明明很多人就在休耕,為什麼不能拿來種光電?」

蔡佳珊說,光電分為屋頂型地面型,而屋頂型光電推動得很慢,相對的地面型光電在這幾年迅速成長,並且主要都是蓋在農地,而不是垃圾掩埋場或工業閑置用地,這令她感到非常不合理。

她指出,屏東跟台南縣政府都非常積極推動綠電,台南縣政府特別舉辦說明會,告訴民眾如何進行地目變更;屏東縣政府則遴選出受認可的優良廠商,讓他們在屏東各鄉鎮豎立租地種電的廣告,以「第二份養老金」為訴求打動許多在地老農。

一甲地租給光電商的年租金是 40 萬,而如果是租給其他的農民農作,就只有 4 萬塊,對於不想向子女伸手拿錢的老農來說,有著莫大的吸引力。有地主就說:「我一年可以領 40 萬,為什麼不讓我領?」

蔡佳珊表示,當被問及為什麼讓這麼多農地流出,地方政府的反應很強烈,屏東縣政府的官員就曾表示:「為什麼農地就不能發展?為什麼農業縣市就注定要當窮縣?而且農業也要噴農藥、用地下水,真的就比較環保嗎?為什麼我們不能做綠能?光電板又不像工廠有那麼嚴重的污染,以後拔掉還是可以種東西!」她看見農業縣市潛藏已久的心理不平衡。

農地種電的各種亂象

屏東縣將佳冬、枋寮、林邊、東港四鄉鎮的一般農業區劃定為光電專區,允許相當比例的農地面積作為種電使用,理由是因為該區域地層下陷。但蔡佳珊認為,如果理由真的是地層下陷,應該以海邊地下水鹽化最嚴重的區域優先,然而從結果來看,卻是將許多良田劃作種電範圍。

儘管屏東縣政府農業處長信誓旦旦地說,如果是良田就不會劃為種電範圍,但是在蔡佳珊的實地踏查中,卻發現實情並非如此。她在比對地籍資料的時候發現,許多農地被分割成非常破碎、形狀奇怪的小塊土地,原因是:每一塊土地都可以再劃出 660 平方公尺的面積來種電。

此外,由於地方政府人力吃緊,無法實地進行稽查,導致許多申請「農電共生」的土地實際上都沒有在農作。

凡此種種,讓蔡佳珊想起採訪過程中,詹順貴律師說過的一段話:「對的事情如果讓不對的人用不對的方法去做,還是會把事情做爛掉。

農業是全民的公共財

蔡佳珊說,能源轉型也需要轉型正義,在國外也有所謂的「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綠能如果要成為名副其實的「潔淨能源」,就不應該走上犧牲鄉村的老路。

蔡佳珊引用中興大學森林系教授柳婉郁的資料,指出生態系的服務價值包括土壤、水、大氣等,換算之下,一畝水田一年有 5 百萬的產值,這些產值都是全民的公共財。而根據能源業者試算,一甲地種電一年有 200 萬的淨利,其中業者分得 160 萬,地主只有 40 萬。「那我們成就了誰?能源業者和少部分的農民地主,這樣真的划算嗎?

農業的重要性沒有被充分看見」,她說,在先進國家,農業是全民的公共財,不能隨便變更,農業的多功能性也會被注重,除了糧食安全,還有生態環境、歷史文化、景觀維護等。在歐盟,給予農業優厚的補貼,提升農民所得;以再生能源典範國德國為例,大多光電板設在屋頂,並強調社區參與,因此比較不會有這樣的爭議。

興大學森林系教授柳婉郁的資料顯示,水田有著極高的生態系服務價值。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綠能無罪,該檢討的是政策

蔡佳珊認為,市場化導向的政策,使得開發成本最低的鄉村飽受衝擊,此外,太過倉促的政策時程:2025 年達到 20% 綠能的目標,目前似乎凌駕了其他價值。「有一個縣政府的長官明白的跟我說,我們就是穿著衣服改衣服。」,漏洞百出的制度,讓綠能業者四處惹議,使綠能也被污名化。

她說,綠能發展非常需要公民參與,可是現在公民幾乎沒有參與空間,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應該參與。「如果人們都覺得做光電板就是業者跟政府的事情的話,綠能就可能被利益綁架。綠能也是一種開發,它也需要社會成本,這成本必須被社會看見並討論。

我們想要什麼樣的農村?什麼樣的綠能?」是她想拋出來讓民眾討論的問題。

目睹兩座祖墳的前方矗立著太陽能光電板,蔡佳珊意識到,原來被光電板威脅的,並不只有農地,還有許多傳統農村的價值與文化。圖:擷取自《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

調查報導、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帶我們深入理解資訊超限戰,透過公民的力量探索真實: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