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6/黃俊儒X陳璽尹|科學與事實查核——破解科學假新聞

李謙謙|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來到最後一個場次,以「科學與事實查核」為主題,由台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主持,邀請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黃俊儒、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一同探討科學之於事實的落差,呼籲落實媒體素養,也對近日熱門的疫情新聞進行相關探討。
為什麼會有科學「假」新聞?
「科學是一個很長的故事,但新聞要的卻經常只是快門的一瞬間。」
黃俊儒點出進行「科學新聞」相關的事實查核時,要了解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科學」和「媒體」是本質上很不相同的兩件事。這也是為什麼科學新聞會面臨這麼多挑戰。
依據2020研究數據統計,在台灣,政策/政治類和食品/醫療類的假新聞比例最高,尤其食品醫療類觸及的年齡層廣泛,若民眾平時接收訊息不假思索,則可能將虛假訊息帶入生活。因此黃俊儒認為,鍛鍊自身媒體素養能力可以從食品醫療類的新聞著手。黃俊儒歸納出十種科學假新聞的類型,希望能夠幫助民眾在初嘗試接觸、判讀科學訊息時,能夠有依據地去區分該訊息是否可信。本場次將會介紹其中的四種類型。
第一種:「理論錯誤」
是最常見的類型,指記者在採訪新聞時,將科學理論運用錯誤。黃俊儒認為不該將此種錯誤的發生單一咎責在記者「水準不高」,而是台灣的教育體制內,記者等相關人才大多較少培養對科學的興趣,卻又在職業上無可避免地遇到科學問題,才會讓理論錯誤發生。
第二種:「多重災難」
轉譯類型的錯誤,為非英語系國家的科學新聞極有可能犯錯的類型。每個轉譯的過程都有可能讓原本的科學知識產生偏誤,而轉譯錯的新聞再經傳播,「假訊息」就在過程中產生。
第三種:「忽略過程」
科學非常重視科學方法和各種變數,過程極為繁複,但媒體並無足夠篇幅呈現,而忽略了「如何做研究」的過程,使得報導產生偏差,讓不了解科學方法的民眾難以判斷訊息的真偽。
第四種:「不懂保留」
科學研究有嚴謹的條件控制,不論藥品、醫療技術等成為臨床研究之前,都要經過多重測試才能實際運用在人體。有時媒體會將實驗階段的成果直接營造為可應用在人類身上,黃俊儒提及科學過程其實有很多空間要填補,媒體卻沒有保留這些空間。
黃俊儒:如何全面看待假新聞?
「我們都各自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不可獲缺。」
黃俊儒為假新聞繪製軸線圖,讓民眾在區分消息真偽後,可以進一步為科學假訊息定位,再依據不同定位的假新聞,貫徹三種假新聞管制方式。
首先針對高虛假及高意圖的假新聞,黃俊儒認為必須由清楚的法規管制;下一層級的假新聞則交由現制的事實查核機構去做立即的釐清;然而查核的人力有限,每項消息的正確與否沒有辦法皆指望他人管制,對於虛假程度輕微、非有意傳遞的假消息,黃俊儒盼望民眾都能建立好的媒體素養,自我審查。
怎麼應對泛濫的假訊息?
黃俊儒將科學假新聞比喻為一顆糖果。要先利用媒體素養拆開吸引人的媒體語言,揭穿媒體想宣導的意識形態;再利用新聞內容相關的知識基礎,拆開艱澀的科學專業名詞。把兩層包裝拆開後,才能品嚐到真正的新聞內容。
「複雜的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
判斷消息來源、了解科學方法,我們面對所有的訊息都需要大量的知識。以前僅會鼓勵多看、多聽,然而黃俊儒坦言,在這個氾濫訊息的時代,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只有付出越多心力去了解舒適圈外的知識內容,廣泛地做思考,才越可能不被假消息擊倒。
從疫情新聞看「科學事實」與「謠言」的距離
“Hold your horses.” 停下你的腳步。
陳璽尹以英語俗諺提醒民眾,面對網路消息時,應先停下來思考。
許多消息並非無中生有,只是遭到誤傳,而這些假訊息卻會不停的發展,並被大眾認知。「誰傳的?為什麼傳?」比起一昧相信消息內容,其實消息背後的來由更值得探討。
2020 年 1 月 9 日,中國官方才證實「不明原因肺炎」為「新型冠狀病毒」,然而早在 1 月 6 日,便已有媒體報導提及「專家」將武漢肺炎比喻為 SARS,而該文中所述「專家」僅是社群媒體使用者,無法真正追溯其專業背景。
根據 2020 年調查顯示,自 2019 年 12 月 31 日至 2020 年 4 月 5 日止,流傳的 2,311 則新冠肺炎訊息竟有高達 89% 為謠言。由此可見,民眾越關切,假訊息的傳播力也越強。
關於疫苗的不實資訊:AZ疫苗副作用強嚴重?別的國家都不打?
針對近來熱門的疫苗比較新聞,陳璽尹澄清,各疫苗的保護力數據雖然都是三期臨床測試的結果,但不同品牌的疫苗是在不同時間點、不同地區施測,不能互相比較。
自台灣今年 3 月開始施打 AZ 疫苗後,許多民眾非常擔憂 AZ 疫苗副作用。常見的副作用如發燒、頭痛等,不太會被頻繁報導,但若有個案出現「嚴重副作用」,將成為媒體大肆報導的題材。
「如果你是擔心打了疫苗會死亡的人,去搜尋新聞標題就會看到更多相關消息。」陳璽尹提及這些負面新聞標題、關鍵字容易讓民眾對 AZ 疫苗產生恐慌,就算僅有極少數的案例有嚴重副作用產生,我們也會不自覺地加深了對疫苗的擔心。另外她也說明,AZ 疫苗的開發宗旨是希望讓開發中國家也能施打,所以才會便宜又大量,絕非因為保護效力有疑慮,但當這個科學知識沒有被揭露時,就有機會讓媒體以「他國不要的便宜疫苗」做文章。
陳璽尹強調,擔憂不代表不科學,我們施打疫苗前的確應該將有關資訊納入考量並作風險評估,只是我們還需要知道更多。施打 AZ 疫苗後出現血栓合併血小板低下症候群的機率是十萬分之一,但根據 2019 年的統計,運輸事故死亡率每十萬人有 13.1 人,但大眾仍會放心地搭乘交通工具。風險應該被重視,但也應該被全面考量。
我們接收的訊息形塑了我們的認知
陳璽尹和大家分享了一個心理學的效應:真相錯覺效應(illusory truth effect),當看一件事越多次,越覺得是真的。這是人類認知事件時內建的現象,也因此我們應該去了解自己容易被什麼樣的資訊吸引,因為這些資訊都會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識。
「訊息只要傳遞,就有失誤的可能。」
陳璽尹提醒面對任何消息都應更加小心,在這個數位媒體的時代,我們可以選擇多元的資訊接收來源、小心和自己立場完全符合且具情緒引導力的資訊、避免讓自己的懷疑無限擴張,以免無法信任具價值的科學報導、抱持接受新資訊的開放心態。
查核的速度能夠趕上謠言的散播嗎?
分享的最後,有聽眾提出了這樣的疑惑。黃俊儒認為,只有當「每個人」都能辨識假訊息,不再依靠他人處理訊息時,才能算是真正的趕上。他也再次提倡媒體素養的教育雖然是最緩慢的,也是最有效的,我們需要不斷的支持。
而陳璽尹也補充說明,除了自己能夠辨識謠言以外,或許將「查核」的觀念分享給身邊的人,也能夠幫助趕上謠言散播的速度。
《調查報導、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帶我們深入理解資訊超限戰,透過公民的力量探索真實:
🔖 2021年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1/蘇正平X莊豐嘉X胡元輝X傅文成X許瓊文| 疫情下的不實訊息:從境外假資訊協作到政府回應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2/曹嬿恆X李比鄰X劉彥伯|AI、機器人與事實查核:群眾協力與人工智慧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3/蔡佳珊|調查報導的光與影——「光電侵農大調查」幕後省思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4/黃建璋X蕭惟任|「消失的農地」中的調查報導教戰守則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5/陳顥文X張喆|學生來闢謠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6/黃俊儒X陳璽尹|科學與事實查核——破解科學假新聞
🔖 2020年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沈伯洋X楊順清X陳慧敏|於無形中分裂、對立、瓦解社會──中國資訊戰觀察報告(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2/李怡志X葉乃靜X陳璽尹|新冠肺炎的事實查核──疫情謠言大解析(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2/李怡志X葉乃靜X陳璽尹|新冠肺炎的事實查核──疫情謠言大解析(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4/胡元輝X洪國鈞X李又如X卓冠齊|2020年總統大選的事實查核(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4/胡元輝X洪國鈞X李又如X卓冠齊|2020年總統大選的事實查核(下)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5/事實查核中心X資策會X資管所XGoogleXFacebookX社區大學X假新聞清潔劑|事實查核報告以外的全民行動(上)
- 「2020 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5/事實查核中心X資策會X資管所XGoogleXFacebookX社區大學X假新聞清潔劑|事實查核報告以外的全民行動(下)
🔖 2019年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GoogleXOpen Data|善用網路工具反制不實資訊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2/李雪莉|深度調查報導應做到Harsh but Fair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3/林上筠X姚惠珍|追查的渴望・希望社會更好的使命感
主編:鄭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