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崑玉|政治記者如何贏得採訪對象的尊敬?

2021 年 12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媒體

吳崑玉|政治新聞評論者

雖然也曾在媒體任職,但此生大多數時間都在做政治幕僚,因此採取一個「反覘」的角度,來談談政治人物和幕僚眼中的記者。

大多數政治記者就事論事

在許多人眼中,政治記者多是特定政治人物的放話管道,其實這是錯的。雖然的確有不少記者,本身有強烈的意識型態與支持偏好,成為特定政治人物的放話管道,甚至本身參與到政治決策之中,但據我的觀察大多數政治記者仍是就事論事的報導者與評論者。

政治記者三層次

某位媒體前輩,後來轉任政治幕僚,曾把政治記者分成三個層次:初級班的只會來開記者會或領新聞稿,你寫什麼他就報什麼?這叫「報導新聞」。

中級班的資深記者本身擁有足夠經驗與研究材料,對各種中央、地方人、事、物、法的來龍去脈瞭若指掌,政治人物隨便動一下,他就能猜到政治人物想幹什麼?這叫「預知新聞」。

最厲害則是高級班「影響新聞」,某些政策、法案、選舉策略、危機處理受到他的報導或建言啟發。有時知而不言,或言而不盡,或許他早已身在其中;更多時候乃至於無時不刻,新聞媒體深入的專題報導,既讓我們這個生命共同體直擊黑暗,又迫使各黨派政治人物們不得不面對、不得不改變。

好記者要與受訪者保持「距離」

但大多數政治記者與政治人物的關係,都沒達到高級班的程度,而且好記者通常得要與採訪對象保持著某種「距離」,才搖得動那支春秋之筆,否則只能當個提皮包發傳單的「虎仔」。

政治人物們有時為了討好記者,還會特別客氣,但政治幕僚們的天職是保密防諜,守口如瓶,跟政治記者的關係經常既親密又緊張,其間的分寸拿捏,相當傷神。

好記者因熟稔議題而受人尊敬

在多年政治幕僚經歷中,許多好記者是讓人尊敬的,而且這些好記者並非憑藉年齡或輩份令採訪對象臣服,而是其對事件脈絡的熟悉,或對事務的深入研究和學養,一開口幾句話便能令採訪對象折服。

2016 年宋主席宣佈參選總統前,一群記者每天圍堵我在黨團的發言人辦公室,上班時間比我還準時。某日,老闆說他現在還未決定是否參選,要到 8 月才決定。某位被稱為「海綿型記者」(廣泛吸收資訊,而且什麼雞毛蒜皮事他都記得,不知那一天就能給他用上)的年輕記者,待眾人離去後偷偷問我:「等到 8 月是不是因為夫人(萬水姐姐)忌日?」

當場令我啞口無言,只能點頭,拜託他暫時不要寫。他也信守承諾,不在宣佈參選前曝光,但在之後的報導中還原決策者的心路歷程,讓大眾看見事件的原貌。

問他是怎麼知道的?

「我記得夫人忌日是 7 月底,所以就猜想老闆硬要拖到 8 月才宣佈,應該是要先跟夫人報告。」他對政治人物的性格、習慣、家族人物各種事件之熟悉,使他只要問一句話就能拼出全貌,這種記者都可以調去國安局做情報分析了,豈能不尊敬?!

還有位現在已是「老大」級的資深媒體人,別看他成天屌兒啷噹在各辦公室間閒晃嗑牙,他不但神通廣大,什麼鳥事都知道,某些事務研究之深入,連教授都只能嘆服。

某日他來我這兒喝咖啡,聊到台灣加入 FTA 等國際經貿組織後的衝擊,他老大照例把政府官員和各大政黨全部不帶髒話不成句地罵完一遍,然後提點我可以去找經濟部駐韓代表處發回來的一篇報告,內容是研究韓國在 2003 年與智利簽訂第一個 FTA 以來,全球推動簽訂 FTA 十年的總檢討,以及其因應方案。

這份報告藏在經濟部網站裡一個完全不起眼的地方,不用谷歌關鍵字搜尋根本找不到,官員們也從來沒人提過,他老大不知怎麼就是找得到。我後來將老大分享的資訊深入研究,成為當時宋主席與親民黨團政策主張的一部份。

有時資深記者對議題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均非常人所能及,無意間的資訊分享,或者媒體深入的專題報導,也可能會間接產生「影響新聞」的效果,促成了某一部份社會進步,也算是一種功德。

換句話說,一個真正厲害的政治記者,通常不是靠吃飯喝酒、人際關係、及水磨工夫來取得消息,雖然這也很重要。真正關鍵的部份,通常是經過大量研究調查後,一兩句話或一兩個關鍵問題,逼到守門的政治幕僚,或政治人物啞口無言,不得不證實他預判的整套故事,或補齊了故事中的關鍵情節,或刺激了想像,創造出一套政策指引。這些記者的功力,不得不讓人佩服,也讓採訪對象從此對他敬畏三分。

好的報導本身就已在「影響新聞」

事實上,好的報導本身,就已經在「影響新聞」,甚至影響政策和人事,那是政治圈每天都在發生的事。從各級政府到各政黨、公職人員,每天早上開的第一個會報通常就是「輿情會報」,媒體的報導就參與在決策之中。

最顯而易見的便是人事,多少高官顯貴因醜聞或輿論而去職?連最封閉且強硬的軍方,也曾因四大報軍事記者聯手報大幅報導,而不得不撤回原本已經上路的一宗人事懲處案,原因只是這個將領演習時沒照原本劇本走,卻走了新路徑讓人找不到。記者們維護正義,保存了能幹能打的國軍好將領,至今仍為軍事記者圈津津樂道的故事。

再如校園毒品泛濫,《聯合報》做了大幅而深入的專題報導,並放在頭版,社會震動。當下立法院各黨團都召開記者會提出相應政策,法務部等單位也不得不迅速提出政策修正,加強校園反毒力道,不僅止於過去的宣導。

許多社會議題,從老人、弱勢、到環保,媒體深入的專題報導,既讓官員與人們看見陰暗的角落,又給予不同顏色的政治人物們同樣巨大的壓力,迫使他們改變。而在改變過程中,甚至得向製作專題的記者們請教,因為報導通常只是冰山的一角,還有許多細節都在記者們的筆記中,決策系統還是需要這些細節,才能制定政策。

所以,好記者絕對不會只是政治人物的堵麥機器或是有聞必錄的打稿機,而是一個能夠以其資訊蒐集能力和本身學養知識,影響國家政策走向的體制外社會改革者。尤其在網路時代,快速即時的新聞泛濫,深入議題核心的專題報導更顯珍貴,如能引起社會共鳴,更可能引領潮流,成為重要政策的幕後推手。

本文兩圖:立法院委員辦公室主要所在中興大樓及立法院議場。圖:立法院(Public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