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Media Talks 政治記者,聲量與網軍 Politics: Talk Show LIVE ! |吳典蓉X蘇永耀|時代轉型?從政治新聞到流量政治

2022 年 03 月 16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新聞背後

donation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在政大新聞館一樓展演廳舉行「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盼透過觀點、思考交會與沙龍形式,重建媒體議題的公共性、從業者的專業主義及傳播教育對媒體現場的關切。

第四場系列講座以「政治記者,聲量與網軍 Politics: Talk Show LIVE !」為座談主軸,邀請《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及《自由時報》政治中心副主任蘇永耀擔任主講人、政大傳院兼任教授彭芸擔任主持人,以〈時代轉型?從政治新聞到流量政治〉為題,分享他們對政治新聞環境的觀察及政治記者工作甘苦談。

《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及《自由時報》政治中心副主任蘇永耀擔任主講人。(郭宇璇攝)
《風傳媒》總編輯吳典蓉及《自由時報》政治中心副主任蘇永耀擔任主講人。(郭宇璇攝)

吳典蓉:跑與不跑政治新聞的三個理由

跑政治新聞就要有一種準備,過的日子就像狗那麼辛苦。」時任《風傳媒》總編輯的吳典蓉擔任政治記者的資歷已超過20年,她以「不跑政治新聞的三個理由」說明政治記者的辛苦之處,包括超高壓工作、正向回饋太少和價值衝突;但她同時也提出「跑政治新聞的三個理由」,強調擔任政治記者的意義,並分析在如今網路社群興盛、政黨對立嚴重的時代,從事政治新聞工作的優劣之處。

不跑政治新聞的第一個理由是「超高壓工作」,吳典蓉指出,政治記者要承受的壓力不勝枚舉,除了與各類型新聞記者相同的截稿壓力、長工時壓力及流量壓力之外,「內閣人事壓力」是政治記者最大的壓力來源,也是檢驗自身能力的關鍵時刻。例如當政府有意改組內閣時,需仰賴記者平時建立的人脈資源,才能提前得知正確資訊,在第一時間產出獨家報導。

吳典蓉認為不跑政治新聞的理由之一,在於跑政治新聞是個超高壓工作。(郭宇璇攝)
吳典蓉認為不跑政治新聞的理由之一,在於跑政治新聞是個超高壓工作。(郭宇璇攝)

在眾多壓力包圍之下,政治記者熬夜工作已是常態。而遇到重大場合,如選舉、國會審議及大型抗爭等,政治記者的工作量又更加龐大。吳典蓉分享,近年最印象深刻的是2018年的九合一選舉,台北市長選舉開票時間長達十多小時,直到隔日將近凌晨三時才全數開完。

投票結果公布後,政治記者要接著撰寫分析文稿、製作圖表,吳典蓉回憶:「那次我們都是天亮才回家。」而政治記者也不只在開票日工作,例如投票前夕就要準備好兩方勝選的文稿,以便根據選後結果即時發出。大型抗爭則是由於時程很長、現場狀況變動快速,如2014年將近一個月的太陽花學運、與2006年長達兩個月的百萬人民倒扁運動等,使政治記者的工作壓力加劇。

記者長期高壓的工作環境,難免使其身心健康受到影響,也讓記者的勞動權益議題浮上檯面。吳典蓉說明,在他們那個世代記者的認知中,「記者是責任制,就是要把新聞跑好、不管多累都要在現場。」然而,近年來,新世代記者主張「記者也是勞工」,應該要有充足的休息時間,讓她深刻感受到記者間的世代差異。

不跑政治新聞的第二個理由是「正向回饋太少」。吳典蓉說明,比起政治新聞,多數讀者對社會公平、人權及弱勢等議題的關注度較高;以及美國普立茲獎常有政治性的題目得獎,台灣的政治新聞則較少有得獎的榮耀。由此可知,外界的正向回饋尚不足以構成記者投入政治新聞的誘因,也確實少有記者以跑政治線為志向。

不跑政治新聞的第三個理由是「價值衝突」。政治議題容易在社會中形成對立,記者也因此要面對立場與價值的選擇。吳典蓉舉例,2020年疫情下的陸配子女「小明」返台權益爭議、以及民進黨立委黃國書被爆出學生時期曾是情治單位線民一事,此兩件時事皆是社會各界熱議且意見分歧的議題,政治記者在撰寫相關新聞時,也需經過更謹慎的考量。

即便擔任政治記者並非易事,吳典蓉仍舉出「跑政治新聞的三個理由」,說明政治新聞不可或缺的價值。她解釋,由於台灣高度政治化,幾乎任何事務都與政治有關,「你不管政治,政治會來管你。」若是不關心與談論政治,便只能受政治影響。此外,政治也能幫助大眾更了解台灣歷史,避免過去的錯誤重蹈覆轍。

吳典蓉仍舉出「跑政治新聞的三個理由」,說明政治新聞不可或缺的價值。(郭宇璇攝)
吳典蓉仍舉出「跑政治新聞的三個理由」,說明政治新聞不可或缺的價值。(郭宇璇攝)

近年來,由於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使網路變成記者重要的資訊來源。吳典蓉說明,對政治記者而言,在社群時代跑政治新聞的好處,是政治人物的資訊取得較以前簡單許多,「你可能不會每天接觸到總統,但他的社群平台你是很容易接觸的。」但這同時也帶來缺點,即便從政治人物的社群平台就能蒐集其意見,卻因缺乏記者追問與檢驗的空間,使掌握在政治人物手中的資訊,反而更無法全盤公開;記者也因此更容易落入政治人物的議題設定,淪為政治人物的宣傳工具

此外,吳典蓉認為,當今的台灣是「政黨如敵國」的時代,這也影響到政治新聞的走向。由於台灣政黨的對立愈發明顯,記者也被迫選邊站,除了愈來愈難跨黨派跑新聞之外,也容易和政黨成為同溫層,使記者淪為政黨的啦啦隊。吳典蓉也以《上報》的報導〈【獨家】蘇內閣向在野黨宣戰 政院幕僚被抓包製作「網軍圖卡」〉為例,說明由於近年記者跑新聞時較依賴網路,使得類似的重要獨家報導數量減少。

社會與媒體環境隨著時代不斷變革,吳典蓉分析,未來的政治新聞走向會以內幕報導、調查報導與解釋性報導為主。內幕報導需要仰賴記者所累積的人脈,因此適合較資深的記者;年輕記者則以分析數據的解釋性報導較易勝任。最後,她表示,想從事記者工作的求職者若對政治新聞有興趣,現在有相當多工作機會;而就算不感興趣,也能嘗試跑政治新聞,在過程中了解台灣政治制度及其運作,並培養基本的人脈。

蘇永耀:流量政治下的多元挑戰

對比性、詮釋性與操作性,是時任《自由時報》政治中心副主任的蘇永耀所認為的政治新聞三大要素。「政治新聞不是絕對價值,而是各種價值的競爭。」蘇永耀解釋,「對比性」指的是政治新聞的立場是相對的,沒有單一的標準;「詮釋性」是記者除了要在報導中容納不同聲音,也須帶著問題意識詮釋自身觀點「操作性」則是政治新聞與其他類型新聞的不同之處——政治記者是政治場域中具有影響力的一環,而非置身事外的旁觀者。

蘇永耀說:「政治新聞不是絕對價值,而是各種價值的競爭。」(郭宇璇攝)
蘇永耀說:「政治新聞不是絕對價值,而是各種價值的競爭。」(郭宇璇攝)

因此,蘇永耀提醒政治記者,對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與擁有的影響力要有自覺。他補充,好的政治新聞製作流程是蒐集資訊、向消息來源求證及價值判斷的循環,以期做出真實精準的報導

蘇永耀進一步將政治新聞分成四個面向,分別為黨國時期的單一化新聞、解嚴後自由化階段下的媒體鬆綁,而後紙本媒體轉型成網路媒體,迎來當代眾聲喧嘩的民主化階段,以及他要強調的第四面向——近年來,網路媒體的資訊內容受中國認知戰影響,逐漸由多元趨向單一。

有很多新聞的來源是不明的,它的後製過程可能不是來自傳統的媒體界。」蘇永耀舉例,入口網站的搜尋榜單中,常會出現一些來路不明的報導,可能是中國內容農場生產的文章,再經由台灣媒體跟進報導,使得大眾難以釐清真偽。如2018年日本關西機場事件,即是假新聞弄假成真的案例。

蘇永耀進一步分享他親身經歷過的2019年大公報涉製造假新聞及違法跟蹤事件,當時香港親中媒體《大公報》以頭版刊登港獨組織「學生動源」成員來台的跟拍報導,他便約訪其中成員,想了解他們被跟拍的詳細情形。兩天後,《大公報》的頭版刊出他們會面的偷拍照片,內容指蘇永耀為總統蔡英文的「密使」,且此舉是「台獨」與「港獨」的合流。

蘇永耀說明《大公報》為了維護自身政治立場,而捕風捉影地製造假新聞。郭宇璇攝
蘇永耀說明《大公報》為了維護自身政治立場,而捕風捉影地製造假新聞。(郭宇璇攝)

這件事不只彰顯《大公報》為了維護自身政治立場,而捕風捉影地製造假新聞,更讓蘇永耀察覺,台灣的民主開放,反而使台灣人的人身安全受到影響。再如今年,遠東集團疑因挹注綠營政治獻金一事,而遭中國以企業違規行為為由開罰20億台幣。蘇永耀指出,台灣《政治獻金法》規定政治獻金流向須公開,反成為中國干預台灣民主的機會,「這對我們來說是一種威脅。」他也強調,提出此事並非欲使民主倒退,而是希望能有更完備的方式,避免台灣的民主自由受到不當干預。

「這麼多的網路新聞充斥的時候,各位要做怎麼樣的判斷?」最後,蘇永耀留給聽眾一個問題作結,也許,培養辨別網路資訊真實性的能力,便是閱聽人能做到的民主防線

左起吳典蓉、蘇永耀、政大傳院兼任教授彭芸、助理教授黃俊銘。(郭宇璇攝)
左起吳典蓉、蘇永耀、政大傳院兼任教授彭芸、助理教授黃俊銘。(郭宇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