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位時代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媒體素養?

陳洧農|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自教育部於2002年訂定媒體素養教育政策迄今,已歷20年,為因應迥異於以往的媒體生態,教育部媒體素養推動會決議撰寫符合新時代需求的媒體素養教育白皮書。針對這項教育政策,教育部委託國立中正大學於全台舉辦分區諮詢座談會,其中的台北場於台大社科院梁國樹國際會議廳舉行,由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院長劉慧雯擔任引言人,並由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執行長滕西華擔任主持人。
為何需要新的白皮書?
劉慧雯表示,進入數位時代後,對普羅大眾來說最大的差別與影響在於,20年前只有專業的傳播工作者才能做媒介內容,如今只要有意願就能隨時拍照上傳、轉發,每一個人都是媒介內容的生產者。這樣巨大的變化正是需要重新撰寫白皮書的主要原因。
網路與資訊科技在教育中的角色
現場與會民眾指出,現今「3C保母」的現象似有漸增的趨勢,這是過往不會看見的情景。因此,媒體素養不能夠只針對國高中生或是孩子,也必須針對中壯年,尤其是家長。他說:「如果家長本身不知道媒體會為孩子帶來什麼樣的影響,要如何反過來要求他們提升媒體素養?」
滕西華也表示,現在學童開始接觸網路的年齡越來越低,因此對成人的媒體素養教育也越發重要,因為「人生的第一個老師是父母,教會大人也就教會了小孩。」
劉慧雯認為,在教養過程使用科技裝置,並沒有絕對的對錯。因為教育過程中的確有相當的比重需要仰賴科技來進行知識的傳達;需要注意的是,科技裝置在教育過程中,能有效發揮其優勢的面向是知識的傳遞,然而對學齡前後的孩童而言,真正有效的教育應該是高度陪伴的教育,因此需視教育對象來辨別所需的教學現場與歷程。
滕西華也指出,在這個世代,網路已經成了「民生必需品」,就連世界衛生組織在定義成癮行為時,也只謹慎地定義了「網路遊戲成癮」,而沒有貿然定義「網路成癮」。
媒體素養教育對於不實訊息的偏重
現場一位師大大傳所研究生提到,值此資訊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媒體呈現的資訊往往會因為立場、視角的不同而有所差異,而這樣的差異無法以「真假」一言以蔽之。她好奇,現在的媒體素養教育如何看待所謂的不實資訊議題?「我們是不是太自大了?以為自己可以去教育別人,但事實上我們並不知道,到底真假該如何界定?」
另一位任教職的民眾也有類似的感想,認為現在的媒體素養教育對於不實資訊的辨別,似乎過於偏重了些。他指出,就連國家級的研究機構,對於同一主題的調查,都有可能呈現不同的結果,但這不必然表示其中一個就是假的,有時可能只因為調查的時間不同,就會有不同的結果。他認為媒體素養教育並不是要教民眾成功判斷資訊的絕對真假,而是提供一個能夠「過濾」訊息的思考工具。
劉慧雯表示,媒體素養教育之所以特別關注假訊息的議題,是因為台灣在資訊世界裡面有特殊的位置,不論是台灣特殊的政治社會環境,還是資訊環境與言論自由之間的關係,都必須納入考慮。
媒體素養:對資訊負責任的態度
劉慧雯表示,對於不實訊息議題,媒體素養真正的意義在於:要意識到有「假」的存在。因為過往人們看新聞時,總是假設新聞從業人員有其專業與倫理,應該不會給出假的資訊。但如今資訊生態大不相同,在步調越發緊湊的社會中,新聞業者可能沒有充分的時間或資源讓真相浮現。
「意識到有假的事情是素養的第一步,如果你毫無疑問就不用說了。要先存疑,有了存疑的意識之後,有兩個選擇,第一是去查證;如果沒有能力查證的話至少先不要轉傳。」
有人提到,正因社會步調緊湊,有時連政府部門的資訊都可能出錯,再加上影像變造技術「深偽技術(Deepfake)」日益成熟,眼見也不一定為真;在這樣的脈絡下,要百分之百確定資訊的真實性可說極為困難,若要謹守「無法查證就不轉傳」的原則,就沒有任何轉發資訊的空間了。
對此,劉慧雯回應道,如果真的要轉發資訊,應該要有負責任的態度,例如在轉發之前為其加上眉批,說明自己是如何判斷該資訊。這樣的行為會讓人在轉發之前停下來想一想,也因為要用自己的名義發表言論而冷靜斟酌。如此便可稱得上是有媒體素養的舉動。她強調,媒體素養是「素養」而非知識,因此重點在於人們的心態與邏輯如何面對當今的媒體環境。
內涵廣泛的媒體素養
劉慧雯說明,媒體素養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要素是溝通與表達的能力,在這個全媒體的時代,還包含評估「自己所傳達的資訊之效度」的能力。亦即,不只是要懂得製作內容,還必須要使內容有效地傳遞,並評估其效力。
有人好奇,媒體素養教育的核心理念與內涵是否會因不同的年齡層而有所差異?劉慧雯說,這就是教育部要召開多場諮詢會的原因。像歐美認為媒體素養就是:近用、分析、評估、創造等等,但是台灣是否有其特殊的狀況,需要在這樣的基礎上進行增刪?還需要更多的學界、民間與政府的溝通。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媒體素養對全年齡的民眾都有必要性,但培養的內涵與形式會依年齡層與社會腳色而有所調整。
一位年長的公民新聞社記者表示,許多銀髮族確實會因為缺乏相關的知識或能力而轉傳不實訊息,尤其是與健康有關的資訊,因此追本溯源有其必要性。她說自己也希望將媒體素養推廣出去,但是網路上惡劣的資訊生態導致推廣極為困難,「真正需要媒體素養教育的是網紅跟名嘴。」她說。
政府推動媒體素養教育的決心
有數位教師對於教學現場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反饋,也納悶政府究竟有沒有決心與誠意來進行媒體素養的推廣。
一位教師指出,108課綱制定之後,由於媒體素養是和科技資訊素養掛在同一個項目下,因此研習時,被派來的多是資訊組長或電腦老師。但是108課綱之後,已經沒有獨立的電腦課,只能在校本課程當中,遇到該學習領域有關的內容時,上相關的資訊課。換言之,不論是電腦老師或資訊組長,本身的進度都非常吃緊,不太可能有餘力準備媒體素養的課程。
這位教師指出,早在20年前,他就參加過同樣的諮詢會議,當時是為了研擬2002年公布的「媒體素養教育政策白皮書」。但20年過後,由於政黨輪替等政治因素,導致雖然有最上位的白皮書,但下位的細部事項卻無法具體落實。
滕西華表示,大多數在制定課綱的時候,的確不太會去考慮教學人才是否充足或教材預算的配置。劉慧雯也表示,若是媒體素養教育仍然與政治掛勾在一起,確實難以得到有效的推動。
媒體素養由誰來教?怎麼教?
一位新北市的國中電腦教師說道,在108課綱當中,媒體素養是與科技資訊掛在一起,使得不曾受過新聞媒體相關訓練的電腦教師非常焦慮,許多教師只好略過不教,或只能播方君竹的「新聞實驗室」影片。她好奇,如果媒體素養真的那麼重要,在未來是否應該放入師資培育的課程當中?
另一個現象是,由於媒體素養跨領域的特性,使得許多不同科目的教師都必須教媒體素養,結果是最後大家都在教一樣的東西。她建議,白皮書應該要提供教師們區分教學內涵的方式,才能讓教師們了解媒體素養的哪個部分是適合自己的教學領域。
此外她也發現,108課綱列出了19項議題,可是其中沒有媒體素養。她說,如果有議題綱要,就會有學習內涵、學習重點、學習表現、對教師而言才有具體的東西可以教,否則媒體素養的範圍實在過於廣泛,造成教師教學無所適從,學生也對於所學感到困惑。
素養教育並非一蹴可幾
劉慧雯表示,白皮書的制定,就是要從國家的角度來想像國民應該要有的基礎能力,並以此來設想相應的資源與結構,其最主要功能就是透過意見的收集讓國家的施政有方向可依循。
她說,108課綱已經推行了一陣子,其重點就在於,對素養教育特別強調。「偏偏素養教育是最難教、最難學、最難養成、最難持續的,因為它是一種習慣,是一種文化的轉換,不是把一本書背好、吃進去就可以做到的東西,它是需要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