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大傳院Media Talks|先做為一個人,才做為一名記者 何日生:建構式新聞是記者素養的重要基礎

2022 年 07 月 21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donation

林立雅|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研究暨發展中心舉辦「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此次講座主題為「建構式新聞」,講座以沙龍形式進行,由政大傳院教授馮建三主持,邀請慈濟基金會副執行長、資深媒體人何日生分享何謂建構式新聞,並分析現今媒體環境,提出解方與願景。

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資深媒體人何日生(前右3)分享何謂建構式新聞。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前左3)主持 。(圖片來源: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政大傳院 Media Talks系列講座,資深媒體人何日生(前右3)分享何謂建構式新聞。政大傳播學院教授馮建三(前左3)主持 。(圖片來源: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何謂建構式新聞

何日生於2003年提出「建構式新聞」,他說明,建構式新聞建立於「解困新聞學」(Solution Journalism)的基礎之上。解困新聞學指記者不應只尋找、建構問題,而是應該為問題提出解方。建構式新聞則進一步認為記者不該總是以尖銳的角度進行批判,而是能夠運用記者角色找尋各界共同對事件提出看法,嘗試討論解決分案,加上記者需有同理心、不要去情感化,為問題尋找答案的同時,也要思考報導欲達到甚麼目的,以及報導可能帶來的影響

傳統新聞學受科學主義影響,認為記者需要站在旁觀的角度、保持中立,且不能介入事件,秉持「I don’t make the news, I just report. 」的態度。但何日生表示,採訪本身就已經是介入,「這世界是被意識形塑的,世上沒有真正的中立。這麼多新聞稿要去哪個記者會、記者會鏡頭怎麼取、問誰問題、問什麼問題、記者最終如何表達,這些都是主觀的。 每天有很多事情發生,為甚麼你報導這件事而非報導另一件事,因為你的價值觀決定你的報導,所以你不可能全然中立。」因此,何日生認為,記者應追求公正,而非中立

何日生認為「這世界是被意識形塑的,世上沒有真正的中立。」(特約記者林立雅攝)
何日生認為「這世界是被意識形塑的,世上沒有真正的中立。」(特約記者林立雅攝)

何日生舉美國廣播記者愛德華默若(Edward Murrow)對抗邁卡錫白色恐怖主義(McCarthyism)的例子,說明記者若公正、勇於實現正義,便能夠改變社會。1950年代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邁卡錫(Joseph McCarthy)認為共產黨滲透美國社會,於是他進行大量指控,造成許多人被列入黑名單、失去工作,然而其中有許多無辜者。當時美國媒體普遍不敢指出邁卡錫的錯誤,但愛德華默若卻蒐集資料、製作報導,向公眾揭發事件,讓邁卡錫失去公眾支持度,最終消失在螢光幕前。而愛德華默若敢於向世界的錯誤說「不」的精神,更讓他成為了新聞典範

何日生也舉自身經驗為例,宗教團體「耶和華見證人」因教義不拿武器、不參與戰爭,因此教徒們會因拒絕入伍而入獄,他便以此為題進行深度報導,並請律師朋友協助提出大法官解釋,促成兵役相關法律的改革。何日生說:「之後耶和華見證人不用拿槍,很多人來感謝我,我要的不是感謝,我要的是把這件事解決,有沒有介入,有,我介入了,因為我不忍心。」他認為需先做為一個人,才做為一名記者

不過,何日生雖然認同記者可以介入新聞,但他表示,介入什麼事件、介入到甚麼程度,需要經過衡量,「每次都介入、每次都採取立場,這樣你是社會倡議者、社會運動家,你不是記者,記者不可以這樣。你要介入多少,這是一個智慧。」

另外,何日生談到,有些記者認為自己不必為結果負責,不考慮受訪者或被報導者的感受。但他認為,「同理」十分重要,報導時除了在意閱聽眾,也要思考對受訪者或被報導者可能帶來的影響

何日生說,記者雖可介入新聞,但介入多少,是一個智慧。(圖片來源: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何日生(左)說,記者雖可介入新聞,但介入多少,是一個智慧。右為馮建三。(圖片來源: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新聞環境與記者職責

何日生將台灣新聞發展分為六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戒嚴時的新聞,由政府權力主導真理;第二階段為新聞的自由開放,開放報禁、有線電視崛起,此時各方權力爭取真理;第三階段為商業主導真理與權力,商業媒體使新聞娛樂化;第四階段為權力與商業主導真理,造成商業媒體政治化;第五階段由科技與權力主導真理,科技日漸發達,也產生了自媒體的亂象;第六階段則是由真理主導權力與商業的建構式新聞。

何日生認為台灣現今處於由科技與權力主導真理的第五階段,政治、商業、權力形成三角關係,商業和政治結盟,商業媒體刻意將政治批判與衝突娛樂化,淡化對重要議題的思考和探討,達成商業媒體和政治的雙贏關係。對此,何日生表示:「讓閱聽眾忘記這是嚴肅且需要深究的問題,這是真正的公共領域的危機。」而他期望,台灣的新聞能夠讓真理主導,而非由商業主導真理,進入由真理主導權力與商業的第六階段。

至於如何進入第六階段,何日生提出三個出路,分別是「建構式新聞的時代」、「全民言論素養教育」以及「建立公平報導原則」。針對建構式新聞的時代,何日生說道,當事件發生,記者首先需要思考想帶給社會大眾什麼影響,使大家更恐慌,還是給予撫慰的力量,讓大家對現實更加不滿,抑或給予解答

何日生認為新聞記者可以為社會做出很大的貢獻,「因為你是新聞記者,你有這樣的角色能夠找到社會上最優秀的人來解決問題。有苦難我們陪你度過、有疑問我們為你解答、受害了我們陪你平反、有傷痛我們為你療癒,我想這就是新聞記者的職責。」

何日生提出以「建構式新聞的時代」、「全民言論素養教育」及「建立公平報導原則」三個出路,讓台灣新聞業能進入真理主導的階段。(特約記者林立雅攝)
何日生提出以「建構式新聞的時代」、「全民言論素養教育」及「建立公平報導原則」三個出路,讓台灣新聞業能進入真理主導的階段。(特約記者林立雅攝)

全民言論素養教育方面,何日生提及,在假新聞氾濫及自媒體發達的時代,應該從小推動公民言論素養教育,讓公民有判斷假新聞的能力,也認識該如何傳遞資訊。建立公平報導原則方面,何日生認為,公平報導原則是記者的保護傘,讓新聞回到記者,而非商業或政治的禁錮

記者報導時能夠不受長官指使、不受媒體經營影響,對於爭議性話題能夠給予各方公平、充分及適當的時間發聲,若記者遭到主管或媒體擁有者不當指示或打壓而無法行使公平報導,媒體擁有者會面臨因違背公平報導原則法律規範,而有被吊銷執照的可能。

另外,何日生補充,社會需要有並非被權力支配或商業壟斷的發言空間,有公平、容許公開辯論的環境,才有希望聽見多元的聲音。何日生說明:「沒有人絕對是真理,也沒有人可以說這個解方是絕對的,這是相對主觀的。」因此,建立充分的辯論平台十分重要,應該要努力開拓這樣的空間。

最後,何日生談到,記者要建立自己的尊嚴與專業,當媒體的新聞掌握在記者手中,記者的公平報導以及善的心態就能夠決定公共及社會議題的走向。而他認為,建構式新聞是記者素養的重要基礎,他提醒:「永遠要記得要公正,不要見獵心喜,不要永遠活在批判中,要建構同理的、慈悲的、看到愛的、希望的社會。 」

何日生表示,新聞是為社會的美好而存在,而美好的社會來自正向與善的循環,希望記者為建構美好社會而努力,若不能改變社會,可以先改變自己

何日生說:新聞掌握在記者手中,記者的公平報導以及善的心態就能夠決定公共及社會議題的走向。(圖片來源: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
何日生說:新聞掌握在記者手中,記者的公平報導以及善的心態就能夠決定公共及社會議題的走向。(圖片來源:政大傳院Media Talks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