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2022 年 09 月 23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donation

郭宇璇|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2022卓新沙龍最終場,邀請公共電視「新聞全球話」製作人暨主持人黃明明主講,她曾獲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節目獎」殊榮,黃明明以其在電視新聞業界多年的經驗,分享在大眾多透過網路接收新聞資訊的數位時代,傳統電視新聞如何因應觀眾逐漸流失的現況,找到轉型的新出路。

電視的黃金年代將盡?

黃明明大學時就讀台灣大學圖書資訊系,研究所考入政大新聞所,正式進入媒體專業領域。她畢業後便進《聯合報》擔任編輯,而後至台視新聞部擔任記者兼主播。工作數年後,她申請到獎學金,至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攻讀國際關係史碩士。她回憶,當時一心想出國增廣見聞,之所以選擇國際關係史專業,只是因為與其政治記者的經歷相關,而非考量未來規劃,她笑說:「但套到我現在的工作,是奇妙的學以致用。」

回國後,黃明明不僅繼續擔任記者和主播,也接觸了節目製作人與新聞部門主管等工作。她於2003年加入公視,擔任「公視晚間新聞」主播12年,曾榮獲卓越新聞獎「每日新聞節目獎」,也數次入圍「新聞主播獎」與「每日新聞播報獎」等。隨後,她擔任公視新聞部經理,也於台灣師範大學攻讀社會教育學系博士。目前,她為公視國際新聞節目「新聞全球話」的製作人與主持人,並以此節目獲得2021年卓越新聞獎「新聞節目獎」。

此次講座之所以定題為「電視新聞的十字路口」,黃明明分享,是想表達如今電視新聞面臨抉擇的兩難,「電視夾在網路的快速、與文字的深度之間。」她說明,電視新聞比不上網路媒體的即時,新聞素材無法隨拍隨傳;也難以長期耕耘一個議題,做到與文字媒體一樣深度的報導。

新媒體吸引了年輕閱聽人的目光,電視觀眾的組成因此集中在55歲以上的中老年族群。作為在電視台工作多年的「標準的電視人」,黃明明不禁感嘆:「電視的黃金年代是不是已經結束了呢?」

黃明明引用〈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2〉針對網路新聞使用者的調查結果,指出以電視作為接收新聞資訊的媒介的民眾,占比逐年下降。(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黃明明引用〈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2〉針對網路新聞使用者的調查結果,指出以電視作為接收新聞資訊的媒介的民眾,占比逐年下降。(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黃明明引用〈Reuters Institute Digital News Report 2022〉針對網路新聞使用者的調查結果,指出目前有超過八成的民眾,以網路作為接收新聞資訊的媒介,其次則是電視(59%)與社群媒體(58%)。而比較2017年到2022年的研究結果,可發現以電視作為接收新聞資訊的媒介的民眾,占比已從77%降至59%,與社群媒體(58%)十分接近,「可能明年電視就會在社群媒體之下了。」

此外,黃明明也發現,在其他的調查中,公視的新聞可信度排名下滑,「可信度對公視新聞來說,就跟神主牌一樣。」她分析,由於公視要兼顧社會教育功能,及彌補商業電視台的不足,因此公視新聞的報導會較為嚴肅,關注的議題也相對小眾,「有人會覺得公視新聞沒有這麼好看。」並且公視沒有專門的新聞頻道,她坦言,公視新聞的收視率長期皆較其他主流媒體低,能發揮的影響力也十分有限。至於可信度與收視率之間的關聯,她認為尚待進一步研究。

不過,若是將傳統電視台與網路媒體相比,黃明明認為,公視作為成立時間較久的傳統媒體,仍然比網路新聞有更高的可信度,「是我們基於可信賴的來源所播出去的內容,而不是完全沒有查證或是轉傳之後的訊息。」她說明,即使是引用外媒報導,公視也會優先採用文中的「事實」內容,其次才是「意見」內容,並儘可能做到平衡報導,在一篇新聞中呈現多元觀點。

將電視節目透過網路直播 增加觀眾互動性

綜觀各國媒體趨勢,黃明明分析,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取向。只做數位內容的媒體佔比最高,尤其是近年才成立的網路媒體。(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綜觀各國媒體趨勢,黃明明分析,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取向。只做數位內容的媒體佔比最高,尤其是近年才成立的網路媒體。(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綜觀各國媒體趨勢,黃明明分析,大致上可以分為四種取向。只做數位內容的媒體佔比最高,尤其是近年才成立的網路媒體;再來是發展數位媒介為主,傳統形式為輔的媒體,能夠多方嘗試各種新媒體的可能;以電視新聞為主的媒體已經相當少,她解釋,這種情況通常是已經有電視台,但因為技術困難、經費缺乏或考量民眾的閱聽習慣等因素,目前還是以電視媒介優先。「只做電視的媒體已經沒有了,我那時候非常震驚。」她表示,即便知道如今已是數位匯流的時代,但實際感受到電視日漸式微仍讓她十分震撼。

黃明明希望「新聞全球話」聚焦在重要的國際事件,並兼顧即時新聞與深度報導,邀請專家學者連線討論議題。(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黃明明希望「新聞全球話」聚焦在重要的國際事件,並兼顧即時新聞與深度報導,邀請專家學者連線討論議題。(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幾年前我當公視新聞部經理的時候,我有跟高層提議要建立網路新聞部。」黃明明說明,當時英國媒體BBC已設有類似的獨立單位,針對不同的數位媒介將新聞素材重新包裝,以最適合的方式呈現。她分析,電視新聞是將所有新聞素材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版本,「但熟悉網路行銷操作的人可以千變萬化,把相同內容的主題推銷出去。」

黃明明也在「新聞全球話」裡,做了許多新嘗試。她介紹,「新聞全球話」自2017年開播,在每週一到三晚間11點播出45分鐘。「去年得到卓越新聞獎後,得到公司比較多的重視,」她笑說,如今節目播出時間提前至晚間6點半,雖然減少單集時間至半小時,但播放天數增加為每週一到週五,「我覺得是蠻大的進步。」

「『新聞全球話』取材方面為八成國際新聞、兩成國內新聞。」黃明明介紹,這樣的安排在台灣較為少見,因為電視台大多是全國性的,在台灣發生的任何大小事皆會被搬上螢幕。而她希望聚焦在重要的國際事件,並兼顧即時新聞與深度報導,邀請專家學者連線討論議題。每週還有一次「星期焦點」,邀請兩位學者,針對同個主題進行不同角度的對話。此外,他們也自製新聞專題,將外國議題與台灣經驗相互參照分析。

為了增加與觀眾的互動,黃明明在「新聞全球話」中設計問答環節,邀請收看網路直播的觀眾留言回答。(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為了增加與觀眾的互動,黃明明在「新聞全球話」中設計問答環節,邀請收看網路直播的觀眾留言回答。(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為因應現今的數位潮流,「新聞全球話」不僅在電視播出,也有網路直播。黃明明指出:「網路有一個優勢,就是可以跟觀眾互動。」為此,她在節目中設計問答環節,邀請收看直播的觀眾留言回答。她觀察到,觀眾除了會在留言區回答問題,也會相互討論節目內容,互動成效相當好,也給了製作團隊莫大的成就感,「讓每天出題變成我們團隊很大的樂趣。」

「執子之手、共同承擔」 電視與網路合作達成數位轉型

「我們希望加快速度往網路發展,但遇到了一些問題。」黃明明表示,包括電視和網路的觀眾屬性不同,所關注的議題也不相同;以及網路的觀眾希望簡潔、快速地吸取資訊,因此更加考驗記者篩選新聞素材的能力。而在同時發展新媒體與傳統媒體的現況下,黃明明形容這是「要求一個人有兩套腦子」,在實踐上要付出更多心力。

黃明明認為,應該要善用新媒體的優勢,與電視合作共同達成數位轉型。(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黃明明認為,應該要善用新媒體的優勢,與電視合作共同達成數位轉型。(特約記者郭宇璇擷圖)

黃明明以家庭關係形容電視與網路間的各種互動狀況。在新媒體崛起、電視衰退的現況中,電視新聞工作者彷彿是「父子騎驢」,夾在時代縫隙裡無所適從。至於對此的解方,有些人認為應該要如「兄弟登山,各自努力」,讓電視與網路分開發展,但黃明明認為此舉會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例如同個採訪現場,其實並不需要兩組人馬。

「『執子之手、共同承擔』是目前來說大家覺得比較能走的路。」黃明明解釋,即時性是新媒體的優勢,過去記者收集到的新聞素材,僅能等到午間或晚間新聞時段才能播出,「如果能強化網路服務,我們採訪回來就能立刻傳給專門做網路內容的部門。」黃明明想像的合作模式,是透過網路即時發布新聞消息,稍晚的電視新聞則播出較為完整的版本。此外,也能透過網路建立與觀眾的連結與互動,以及開設不同類型新聞的粉絲專頁或APP,以達到分眾的效果。

黃明明也提出,電視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類似「社交工具」,全家一起觀看電視是許多家庭的社交與休閒活動。因此,製作適合闔家觀賞的新聞節目,也是提升電視新聞收視率的方法之一。

黃明明表示,目前公視新聞部的網路組正在擴編,規劃增加更多的服務,如podcast和app等,希望能與電視新聞相輔相成,一步步達成形式更多元的數位轉型。站在電視新聞的十字路口,黃明明認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數位化這件事不只是新聞部的事情,是需要全公司一起努力。」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