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2023 年 04 月 13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很多人怕自己被當成『工具人』,但我覺得被當工具也沒什麼不好」,相振為鼓勵大家正向思考,「就是因為人家覺得你好用,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不論是環太平洋軍演、川金會、香港雨傘革命,相振為都以國際資深記者的身份「位居第一線」。擁有多年採訪經驗的他,不只親臨現場實地報導,更曾立下許多創舉。

擁有多年採訪經驗的相振為,跑過許多新聞現場。(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擁有多年採訪經驗的相振為,跑過許多新聞現場。(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例如:全國第一個紀錄下美軍第五代戰機F-35B、獨家訪問到當時因BBC連線爆紅的國際政治專家羅伯特.凱利(Robert E. Kelly),甚至花了3年時間才申請登上美國雷根號航空母艦,也是唯一獲批准登艦的非美國新聞媒體。

相振為的足跡跨遍各大洲,報導的品質更是有目共睹。俄烏戰爭爆發後,他也跟著節目團隊,一同進入戰火最前線——首都基輔、南部大城敖德薩,帶回許多珍貴畫面。

2020年,相振為榮獲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而相參與採訪的三立電視新聞節目《消失的國界》,於2022年拿下卓越新聞獎新聞節目獎。以國際軍事外交記者為定位的相振為,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以「國際專題記者的修行之路」為題,與聽眾分享投入新聞圈以來的心路歷程。

一份「剪報作業」間接走上新聞之路

今年38歲的相振為,踏入媒體業已經15年。從民視、TVBS,到現在的三立《消失的國界》,不論在哪家媒體,他的使命就是以新聞人之姿,做出專業、精彩的優質作品。不過他透露,自己其實不是從小就立志踏入新聞圈。

真正的契機,是高中國文老師的一份「剪報作業」。

鎖定一個自己有興趣的長期新聞,每天購買報紙閱讀、蒐集相關的報導——不只要累積2至3個月的長期蒐集,還需要統整、分析其中得到的收穫與想法。相振為透露,自己選擇的主題是南北韓破冰,進而催生出的「韓半島旗」,「兩韓看似勢不兩立的情況,竟然有機會一起登上奧運,我當時覺得太不可思議了」。

在這之後,他也開始關注周邊國家的新聞動態,也逐漸對「這個領域」產生嚮往。

相振為本來想考外交官,結果「分數不夠」選了新聞系。(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相振為本來想考外交官,結果「分數不夠」選了新聞系。(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然而,相振為口中的「這個領域」,其實並非大家所想像的記者或新聞業,相振為夢想的「這個領域」是「外交官」。他笑說,一開始確實以政大外交系作為升學目標,但無奈分數未達、沒有考上。「不過,我還是可以從其他方法來做,」他解釋,關心國際事務的方法有很多,就像以前的剪報一樣,「做媒體」也是他的考量之一。

因此,他選擇就讀輔大新聞系,開啟了他踏上新聞現場的第一哩路。

進入輔大新聞系後,他選擇不停滯於現狀。「即使我的成績不算是頂尖的,但我花了很多時間,擴展了我額外的能力」。例如增進語言能力,輔修西班牙語學系,「因為我希望有一天,可以用西班牙語訪問我們的邦交國,結果後來在民視還真的用上了。」

菜鳥記者被當工具人? 相:大膽地說「沒問題」!

「有些能力在未來或許能夠被拿出來用」,相振為早在學生時期,就認知到了這個想法,也在大學後,開啟了他的「斜槓人生」。

相振為分享了一部他非常有共鳴的電影:《沒問題先生》(Yes Man)。由金.凱瑞(Jim Carrey)飾演的主角卡爾艾倫,起初是一個拒絕任何瑣事、遇到問題就找藉口的白領上班族,直到參加了一場「YES」講座——對任何機會都來者不拒、勇敢嘗試,命運也開始大不同。

如同電影情節般,相振為認為:「被問到『要去做什麼事情』的時候,就要大膽的說『YES』!」當時是新聞界菜鳥的他,面對各種意料以外的工作,也一以貫之地選擇直面對決。

相振為以電影《沒問題先生》為例,鼓勵大家大膽接受任何挑戰。(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相振為以電影《沒問題先生》為例,鼓勵大家大膽接受任何挑戰。(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大學時期就在民視編輯中心工讀的他,展現了滿滿的「勇於嘗試」的精神。自願學習當時最新引進的非線性剪輯(Non-linear edit)技術,剪輯軟體跟攝影機都能操作自如,讓他相當有成就感。開始主跑軍事外交新聞後,也意外地採訪了很多黨政、社會新聞,不論是國民黨中常會、高雄氣爆,或是復興台北空難,都能看見他的身影。

不論是政治議題的敏銳度,或是命案現場的判別力,這些看似跟「國際軍事外交」毫不相關的採訪經驗,都悄悄地在相振為出國採訪時派上了用場。因此,相振為鼓勵剛入行、或即將入行的年輕學子「把這些碎片作為養分」,更不要怕被當成工具人,「就是因為人家覺得你好用,你才會有更多的機會」。

如何化解慘痛經驗與觀眾反彈?

相振為也並非時時都順心、事事都如意。首次出國採訪,對他來說是個「慘痛的經驗」。

當時被派到關島採訪美國軍演的他,在非演習區待了三天,卻遲遲沒有收到美軍的批准通知。相振為舉例,如果在台灣要做國防新聞,通常只要發函到國防部說明即可;如果是漢光演習等大型軍演,甚至還會廣邀記者採訪,形成「雨露均霑、人人都有機會」的型態。

「抱歉,但美軍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出發前呈報媒體單位、申請採訪,但這並不代表可以進入媒體席,每天還必須歷經如同搶演唱會門票的「搶行程」環節。即使搶到了,還必須經過美軍的層層篩選,從座位數量的限制,到各州媒體的席次分配,這些考驗都通過了,才有機會一窺基地的全貌。

「我當時傻傻的、什麼都不知道,我就從第一天、第二天打電話過去,一路等到了第四天」,相振為才驚覺事有蹊蹺。「公司花了20幾萬派你去採訪,結果你只帶回一張杜夢灣(Tumon Bay)的照片。」

相振為坦言,這趟不順利的採訪,確實讓他的心情很焦慮。不過,重點是學到了什麼。到了現場實際走一遭,終於知道對方還有這些「眉角」跟技巧,例如要如何跟美軍交涉、如何去「搶」這些新聞,甚至遇到突發狀況時要如何處理——也再次證明了政治軍事的活動消息,確實有許多難以預測的不確定性。

面對第一次出國採訪的慘痛經驗,相振為選擇從中學習,化為未來的養分。(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面對第一次出國採訪的慘痛經驗,相振為選擇從中學習,化為未來的養分。(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時隔多年,相振為已經累積許多經驗應對許多狀況,唯獨這個情況只能正面迎擊——來自觀眾的負面聲浪。

以巴衝突已持續多年,相振為從巴勒斯坦的角度,去報導兩國之間的衝突,「對我來說,它具有獨特性」。不過,這的確是一個爭議多又困難的題目:首先,整個西岸只有一個台灣人居住在此,採訪上若需牽線就比較困難些;接著,則是觀眾對於巴勒斯坦的既定印象。

暴力、恐怖份子、激進行為,在媒體的報導下,多數台灣民眾對巴勒斯坦的印象普遍不佳,要去採訪的相振為也感受到了這股氛圍。「我在去的時候,我就知道一定會被罵」,因此,他試著匯集多方想法、傳達真實聲音,「不論如何,我覺得還是要做」——這是他身為新聞人的堅持。

向外走出去、以台灣為本位的國際新聞

在民視期間表現亮眼的相振為,也面臨了新聞人都曾碰到的狀況——挖角。

相振為回憶,當時TVBS開了一個國際外交記者的缺,確實讓他非常心動。「但是他有一個條件,就是希望『我下個月就能來』。但對我來說,那時候有個很大的困難」,他跟民視的合約期限還有半年,究竟是要放棄這個機會,還是要繳違約金、往人生下一站前進?

「權衡之下,我就去了TVBS,但代價就是付了20萬的違約金」。不過,這樣的選擇對相振為來說非常值得,他在TVBS任職期間,更體認到了「要主動向長官爭取機會」,才有可能把自己心中夢想的題材,從藍圖化作真實。

而他想做的題材,就是「向外走出去、以台灣為角度」的國際軍事新聞。

面對年資比他多至少10年的資深記者前輩們,「我要如何超越人家?」這一直是相振為煩惱的,但他後來發現,「其實並不需要跟其他人走一樣的路」。當時軍事外交的採訪地域大多以國內為主,他試著將領域拓展到國外,也捕捉到了跟別人不一樣的光景。

卓越新聞基金會舉辦卓新沙龍,由三立電視記者相振為主講〈國際專題記者的修行之路:訓練、實戰與考驗〉報名情況熱烈。(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卓越新聞基金會舉辦卓新沙龍,由三立電視記者相振為主講〈國際專題記者的修行之路:訓練、實戰與考驗〉報名情況熱烈。(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相振為解釋,平平是一件國際新聞,台灣、美國、歐洲媒體報導的角度有什麼不同?這就依據每個國家的歷史文化與脈絡而定。「我們很習慣從『別人口中』得知國際新聞」,這類經過口語傳播後重新解構的國際新聞,就缺乏了來自當地的獨特觀察。

「依據台灣人的角度和觀點,去採訪、製作這個主題」,對外媒而言,或許只有簡單一、兩句就能帶過的報導,在台灣卻可以撐起一支7分鐘以上的專題,尤其是美、中、台的三邊關係。最大的原因,就是民眾對這類事件的情感投射、共鳴程度相當高。

2019年4月,相振為加入《消失的國界》團隊,這幾年的時間,他走訪世界各地,專題類型也囊括了國際政治、生態環境、商業經濟、人文風情等,多元且豐富的主題,讓他受到觀眾親睞。

然而,相振為從事記者以來最大的挑戰之一——俄烏戰爭,才正要開始。(未完待續)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