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2023 年 04 月 18 日 | 卓新沙龍, 卓越新聞電子報, 活動紀實

donation

宋思彤|特約記者採訪報導

從事國際新聞記者10多年,第一次要真正步入戰地。這是相振為從事記者以來,內心最為衝擊的一刻。

相振為透露,為了進到烏克蘭,事前他花了將近一個月時間申請採訪證。即使申請通過了,採訪過程依舊限制重重,甚至在安全上更是一大顧慮,想購買保險也處處受限——挺進烏克蘭的過程,可謂相當艱辛。

卓越新聞基金會舉辦「卓新沙龍」系列講座,2023年第一場邀請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記者相振為,暢談成為記者的心路歷程。(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卓越新聞基金會舉辦「卓新沙龍」系列講座,2023年第一場邀請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記者相振為,暢談成為記者的心路歷程。(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2020年,相振為以〈史上最大‧漂日行動〉榮獲卓越新聞獎國際新聞獎,而相參與採訪的三立電視新聞節目《消失的國界》,於2022年拿下卓越新聞獎新聞節目獎。以國際軍事外交記者為定位的相振為,受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以「國際專題記者的修行之路」為題,與聽眾分享投入新聞圈以來的心路歷程。

從民視編輯台的工讀生做起,轉任記者後,經常支援黨政、社會、生活新聞。相振為汲取這些經驗為養分,持續以「國際軍事記者」的方向經營。俄烏戰爭爆發後,相振為與節目團隊挺進了戰火最前線——首都基輔、南部大城敖德薩,帶回許多珍貴畫面與故事點滴。

(上篇內容請參閱: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獨裁政權發起的侵略行動,從戰區城市觀察

這場「俄烏戰爭」會開打,相振為完全沒有料想到。

「其實我當時有點被影響,誤信了當地人的說法」,擁有10多年的國際採訪資歷的他,再加上專業與經驗綜合判斷:「首先,當時是二月,當地的天氣很冷,俄軍沒有任何後援部隊集結;第二,俄軍戰車如果開進去,雪一融化、戰車就會陷在裡面」。但他沒有想到的是:俄羅斯總統普丁是個獨裁政權的領導人——要不要出兵,全就在普丁的一念之間。

實際到了烏克蘭,許多畫面令相振為印象深刻。仔細端詳戰區周遭的情景:斷垣殘壁上的血跡、完全消失的泳池、已經無法營業的Villa,這些乘載著居民生活與記憶的平房設施,在俄軍的無情攻擊下,如今早已面目全非。相振為感嘆,當地居民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他們感覺每天都在玩『俄羅斯輪盤』——人人有機會、個個沒把握,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輪到你被攻擊。」

從烏克蘭戰地中,相振為從「彈孔」之中分析攻擊的武器,以及當時可能的交戰情境。(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在烏克蘭戰地拍回的照片中,相振為從「彈孔」之中分析攻擊的武器,以及當時可能的交戰情境。(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雖然令人揪心,但相振為也從採訪過程中,依舊發揮了過人的觀察力。

像是遭受攻擊的三合院平房。滿目瘡痍的現場,布滿了許多碎片——看似是建築的殘骸。但相振為請大家仔細觀察,「這邊有一個鉚釘的痕跡,這其實都是飛彈落地炸開後,經過燃燒形成的樣貌」。由此可見,附近遭受的攻擊形式是空襲。他也說明,「這要有一點軍事背景,才能看出來。」

還有滿是彈孔的建築。相振為細細剖析屋子上的「每一個洞」:小的彈孔代表步槍彈、大的彈孔是機槍彈,如果上面有點燒焦,那是迫擊砲的攻擊痕跡。雖然他到場的時候,這場攻擊已經結束,「但是房子正在用它的樣貌,告訴你當時發生的事情」。

相振為強調,記者需不需要挺進戰事現場、經歷槍林彈雨、冒著生命危險,「這些都可以再討論;但是今天既然走到現場了,不是只要『看場面』,而是透過場面告訴大家『這邊曾經發生過什麼事情』」。

拆解戰爭背後意涵、以烏克蘭為台灣借鏡

除了拆解現場經歷過的事情,從戰地的狀況更能看出背後想要傳達的意涵。

相振為以烏克蘭詩人謝甫琴科(Taras Shevchenko)的銅像為例。照片中的銅像,不只石柱被俄軍破壞,就連頭頂都被開了一槍,「有人說,要滅一個種族、就要先消滅他的文化根基。這就是俄羅斯要告訴你的事情。」

相振為在烏克蘭找到了街頭藝術家團體LBWS進行訪問,LBWS的藝術家暢談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台灣的看法。(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相振為在烏克蘭找到了街頭藝術家團體LBWS進行訪問,LBWS的藝術家暢談創作的心路歷程以及對台灣的看法。(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還有牆面上一隻雙手擁抱台灣的小貓——拎北愛台灣。這幅街頭塗鴉,出自於烏克蘭藝術家團體LBWS之手,是他們對於台灣伸出援助之手的真誠回應跟感謝。相振為觀察,從烏克蘭的這些台灣意象就能看出,「他們開始想要了解台灣,而且想要對台灣在戰爭期間的支持,表達一些心意」。

經過這次採訪,相振為也學習到了很多新聞採訪之外的東西。

像是「不能對威脅無感」。相振為解釋,克里米亞在2014年被俄羅斯併吞後,烏克蘭人對於近年發生的小規模衝突、交戰已經漸趨無感,「當大家說俄羅斯真的要打的時候,當地有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以此為借鏡,反觀中國對台灣的軍事恫嚇,從戰機穿越中線、甚至飛彈穿越台灣領空,「當我們開始對它無感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溫水煮青蛙。」

交戰期間,全民軍事動員也很重要。「即使今天不是拿刀槍上戰場,『拿筆』也能為國家做點事」,比如創造國際空間、從事新聞傳播等等。「不要沉溺在Taiwan NO.1的概念之中」,他強調,我們反而應該花更多時間,儘量把國內的聲音、想法傳遞出去,不只讓外國人認識台灣,甚至進而支持我們,「讓台灣跟世界交朋友」。

以「活著出來」為前提的事前準備

相振為透露,為了這次的採訪,前後花了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向烏克蘭軍方申請,「尤其它們審核非常嚴格,甚至每頁護照都要『彩色掃描』給他們」,以便確認「有無俄羅斯的入境記錄」,他強調「尤其是去過克里米亞的話,要通過就會有點困難」。

即便度過重重關卡通過申請,來到了烏克蘭,還必須到當地的文化中心報到,才能取得當地的採訪簽證。準備工作之繁瑣,也讓相振為感嘆,「在台灣我們都習慣了新聞自由,但在國外(這種情況)真的不是這麼一回事。」

「其實一開始,我太太非常抗拒我去烏克蘭」,相振為說,自己從二月初就提出這個構想,但太太始終反對,「直到六月她才放行。最大的關鍵,就是我把撤退路線寫出來了。」

現場有許多聽眾參與,台灣烏克蘭陣線創始成員張珮歆也在現場提問。(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現場有許多聽眾參與,台灣烏克蘭陣線創始成員張珮歆也在現場提問。(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相振為解釋「撤退路線」的重要性。一來,台灣在烏克蘭並沒有設立代表處,沒有台灣政府的官方後援;二來,居住當地的台人少,「即使有,他也分身乏術,不一定有時間幫你」。戰區的不可控因素極多,萬一遭遇戰事發生,該如何安全離開戰地,需要經過縝密的規劃。

「帶著報導,活著出來」,相振為對於卓新叢書《衝進新聞第一線》印象特別深刻。

他說,他可以選擇衝鋒陷陣、拼進戰火前線,相信可以捕捉到很精彩的畫面跟故事。「但我如果帶不出來,半路被打死了,請問這條新聞有任何價值嗎?完全沒有」。透過這個例子,他想表達即使再困難、再麻煩的事件,「記者的生命還是很重要的」,一定要想辦法把報導帶出來,才不枉費這一趟行程。

多元管道獲得題材,還得學會「觀察跟保留」

在《消失的國界》團隊中,相振為製作過大大小小的專題、走遍無數個的國家。能夠有這樣穩定的產出和題材,就是靠著穩定的作業與製作流程(SOP)。

相振為分享目前的工作型態,大概是以8週、2個月為一個循環。在發想、採訪、後製、剪輯四大環節的循環之下,也讓相振為等團隊能夠固定地有產出。

「首先,我們會花2到3週做題目的發想」,至於題目有哪些?他解釋,重大時事當然不可少,而特殊的議題也有相對的價值,例如:動物保育、氣候變遷、台灣對外關係等。

題目怎麼來?「每天的讀報是一定要的,比如說國內外有一些報章雜誌,他們其實都有很多精彩的內容」,相振為強調,某些部分甚至可以「發揮成為一個專題、拿出來做討論」。另外,朋友人脈也相當重要,像是2020年的得獎作《史上最大‧漂日行動》,就是他跟日本朋友討論出的現象。

觀察、儲存議題也很重要。「身邊有一些風吹草動,看起來好像真的會發生」,相振為解釋,這類的議題他會先保留起來,待日後觀察。他也傳授一個獨門秘方——Facebook的儲存功能,並定期回頭檢視,像是評估執行面的可行性、製作面的畫面內容等。

接著會花2週時間進行採訪。「每一家媒體,因為預算的關係,可能會有不同考量」,但依據相振為的經驗,他們一天會有2到3個訪問,時間相當緊迫,「常常6點出門、大概晚上10點才能回來。回到飯店後,還要統整規劃明天的內容」。最後還要後製、播出並準備下一個專題,整個過程可謂非常辛苦。

國際記者無止盡的「修行之路」

看似始終拼勁滿滿的相振為,也曾經有想要放棄的時候,甚至「早就不是第一次想要離開媒體圈」。他在現場還拿出了手機備忘錄,上頭寫著「想離開媒體工作的10個理由」,洋洋灑灑寫了許多當今媒體的通病。

不過,為什麼沒有離開?因為他相信傳遞「真相」的價值與重要性。

眼球中央電視台《星期一現場》節目記者眼袋,以聽眾身份與相振為討論「台灣角度的國際新聞」。(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眼球中央電視台《星期一現場》節目記者眼袋,以聽眾身份與相振為討論「台灣角度的國際新聞」。(特約記者宋思彤攝)

「我認為國際新聞,是一條『毫無止盡』的修行之路」,相振為認為,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準備好過,自己經常到出發前一刻,仍在閱讀許多文獻和準備資料。尤其,許多新聞現場會隨著時間變化改變,「像是我15年前去過的關島,跟現在這個時候當然完全不一樣。」

相振為認為,自己每天都有許多可以練習、補足之處,即使被外界稱作是優秀的國際記者,他也謙虛回應:「我們都正在學習。」最後,他期望與同業「一起努力、共勉之」;也向在場的學生喊話,「歡迎加入國際新聞記者的挑戰,我們一起勇於挑戰自己。」

參考資料

相振為、三立電視(2022)。《消失的國界:戰火下的烏克蘭》。時報出版。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3年

※ 2022年

※ 2021年

※ 2020年

※ 2019年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