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東亞日報》英雄計劃 讓記者找回使命感

2023 年 04 月 20 日 | 卓越新聞電子報, 新聞專業, 新聞產業

donation
朱弘川|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2018年,時任GOOGLE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為了鼓勵員工創新,提出一項「20%法則」,意指員工將80%的時間花在日常的工作上,另外20%時間專注於個人有興趣的專案。試問,類似的管理方法若採用在新聞編輯室的記者會如何?

2020年,韓國四大報之一的《東亞日報》將記者從他們的日常路線中抽離,並與程式開發人員合作,進行所謂的「英雄內容計劃」(the hero content programme)。該團隊得以不受截稿壓力限制,進行數位內容調查報導,目標是幫助報社建立其數位平台的敘事模型,挑戰約定俗成的報導方式,使新聞編輯室跳脫印刷出版的泥淖。

《東亞日報》於1920年創刊,根據官網的資料,該報的單日印刷量約100萬份。但根據路透研究中心2022年出版的數位新聞報告,數位平台、新聞聚合器(News aggregators)和演算法仍主導著韓國的新聞消費,目前也僅有10%的韓國人每周閱讀《東亞日報》。

英雄的誕生

《東亞日報》數位創新專案負責人Saemmool Lee提到:「我們關心數位內容的發展,無論是內容本身以及編寫的類型,我們還有一個使命,就是找到未來數位內容的生存方式。」

英雄計劃的發想,適逢《東亞日報》創刊100週年,當時報社曾對數位環境面臨的挑戰進行內部討論。Saemmool Lee說:「我們意識到追求數量是不夠的,儘管我們的報導被多次閱讀,讀者也知道我們的品牌,但他們真的知道我們做的事嗎?韓國有很多新聞媒體,意味著很多競爭,也難以讓報導獨一無二且令人難忘。」

搜尋引擎和新聞聚合程式仍是韓國使用新聞的主要管道,這代表閱聽人皆面臨類似的新聞體驗。長久下來,新聞媒體若要維持競爭力,必須創造吸引人的獨家新聞,也造成媒體生態的病態循環。《東亞日報》意識到,要做出改變,必須投入新聞編輯室20%至30%的資源,並花費大量時間來創建差異化的內容。

英雄從小做起 也大有看頭

起初,《東亞日報》的主編挑選了四位記者組成英雄團隊,他們來自不同路線和具備不同報導經驗,平均資歷3到10年,並選出兩名專案負責人領導團隊。

英雄團隊有絕對的生產自由、得選擇任何主題進行報導,並獲得報社內各部門的支援。Saemmool Lee提到,「我們的目的是進行試驗,完全的生產自由當然是必要的,當計劃初次啟動時,沒有人能預期會有什麼結果,但當第一篇報導問世後,我們得到讀者的熱烈反響,所以我們便著手第二個項目。」

英雄計劃的運作模式是讓記者提出他們對專案主題的看法,並使用不同的方法,包括與消息來源交談、研究文件和了解受眾的需求,以便了解問題的徴結點。例如,該計劃的第三篇專題「K-pop偶像養成術」便是受到目標受眾改變所推動的。Saemmool Lee提到,年輕世代已漸漸不在新聞平台消費,為了吸引他們,同事們曾就此進行激烈討論,最終決定以K-pop偶像為主題,希望帶來更多年輕讀者。

一般來說,每篇專題的產出可能需要長達4至5個月的時間,在對潛在主題和研究期進行初步討論後,團隊再縮小可行的幾個報導角度。最終確定想法和報導角度可能需要大約1個月的時間,另外再花1至2個月的時間專注於製作。

當然,成為英雄團隊並不是特權,《東亞日報》最終希望所有新聞部同仁,都能成為英雄團隊的一員。報社鼓勵所有記者可在3到4個月內,每周花一天處理自己有興趣發展的主題,發掘自己的英雄內容,剩餘時間再回歸日常的工作。

英雄的確與眾不同

要談到英雄計劃的作品,如何呈現以符合數位時代的需求,也許是團隊最關心的,但真得銘刻人心的,報導的深度才是主菜。

以〈重生〉(Rebirth)這篇聚焦腦死器官捐獻者的報導為例,團隊意識到韓國社會普遍對該議題缺乏相關理解,過往要若要進行相關題材的報導,往往因為事發突然,記者取材不易,無法及時趕到現場而作罷。但在英雄計畫就不同了,遇到突發情況可立即出發,記者乘坐高鐵前往釜山,第一手直擊移植手術現場。

Saemmool Lee說道:「〈重生〉第一部分以結合文字、照片、影音和圖表的多媒體呈現,我們透過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YouTube等社群媒體宣傳,即使內容很長,我們希望藉由多媒體敘事讓觀眾沉浸在頁面中,從器官移植中心到醫院的各種影音和圖片,讓觀眾在閱讀文字時有身歷其境的感覺。 」

《東亞日報》內部討論過,點閱率的追求已逐漸扭曲記者的行為,新聞業深知如何透過吸引人的標題來增加瀏覽量,報社當然了解這些數據背後的意義,但這也違背了報人的初心。

事實上,《東亞日報》評估,由於英雄項目發布頻率,付費訂閱並不是最貼近讀者的做法,開放給所有人才是上上之策。目前《東亞日報》所有的新聞仍是免費訂閱的,主要業務收入仰賴廣告,其次是辦理活動、舉辦論壇,以及結合運動賽事業務等。但在報社的立場, 英雄計劃有效提升品牌和聲譽,不僅來自讀者,也包括廣告商和業務合作夥伴,這便是打造品牌第一步。

Saemmool Lee說:「我們沒有付費機制,讀者可以自行訂閱、或利用關鍵字找到記者製作的任何內容,便可在個人社群帳戶看到報導,這也更貼近社群媒體的生態,最終的目標是增加活躍用戶並培養訪問平台的習慣。」

英雄激勵了更多的英雄

英雄團隊也對報社內部起了化學反應,這激勵其他記者,給了他們渴望的東西,即使他們不能立即報導某個主題,只要計劃存在,便有追求夢想的空間。長期下來,這對公司來說是一項投資,也許從直接的財務意義上,這可能是低效的,但記者對這項投資感動,他們看到這家老字號報社不僅是為了盈利而生,也肩負了某種使命。

Saemmool Lee說:「很多韓國記者都在辭職,因為他們失去了目標。記者的目標是希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個計劃也是因此而生。」

英雄仍需更多的淬錬

在日常工作中,記者通常不會花太長時間討論一個主題,並兼顧不同的可能角度。經歷英雄計劃後,記者們傾向大膽思考,每個人都希望得到高質量的作品,也開始追求更深入的報導和寫作。但要一群人想出一個共同追求的想法是困難的,Saemmool Lee理解到,這是協作上的挑戰,許多記者過往沒有與程式開發人員合作的經驗,因此團隊倍感壓力,尤其是許多記者認為必須達到一定的標準,也容易與過去的作品進行比較。

英雄的試驗最重要的也許是成果的展現,這不僅是代表多媒體內容在未來的必要性,而是去創建一個多元敘事的樣版,激勵所有仍對新聞業懷抱熱情的記者。

以下為目前已出版的英雄計劃專題內容:

蒸發—關於一群選擇與社會隔絕,離群索居的隱者。 

重生—關於腦死器官捐獻者的故事。 

偶像,韓國製造—關於成為K-pop偶像的故事。 

共存 —關於安山移民的故事。 

犠牲 —關於公務員(穿制服的男人)為他人犧牲自己生命的故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