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2|從小記者到採訪主任 萬年生的14年財經媒體路


對受訪者有意義的事,對讀者未必有意義。
2023年第二場卓新沙龍的主題是「一張財報到媽的多重宇宙—小記者到採訪主任14年財經媒體路」,卓越新聞獎基金會邀請到2022年以〈真假ESG面面觀〉榮獲「財經新聞獎」的《今周刊》副總編萬年生主講,並由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主持。萬年生除了分享他14年的新聞心路,更分享財經記者的養成心法。
畢業於政治大學新聞系、廣電所的萬年生,可謂是新聞界的「系出名門」,其作品曾獲亞洲卓越新聞獎、卓越新聞獎,以及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等殊榮。然而,有著耀眼資歷的他,甫踏入新聞界時,發展其實並不順遂。他的頭兩份工作分別只持續了一個月和三個月,第三份工作也只做了八個月。「從這份經歷來看,應該會覺得是一個很不靠譜的記者。」他自嘲地說。
原來,他畢業時適逢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新聞業也難逃衝擊,許多知名媒體紛紛凍結人事。因此,儘管有前輩或師長的引介,他還是只能找到沒有穩定收入的特約記者工作、甚至是無給的實習機會。「當時的稿費一個字兩塊錢,除了稿費不高之外,一個月可能只有一篇到兩篇,其他記者不想寫的稿子才會給特約記者來寫。」他說,自己的新聞之路可說是命運多舛。
就這樣,萬年生的頭兩份工作都做不久,後來他輾轉到了2009年創刊的《旺報》,做編譯的工作。編譯什麼呢?編譯中國媒體的報導。他說,那時的工作主要都是在為中國做政治宣傳,並不符合他對記者工作的想像。因此當他聽到在《商業週刊》任職的友人詢問有無意願到《商周》工作時,儘管覺得自己的經歷並不亮眼,他還是硬著頭皮去面試。沒想到,萬年生就這樣進入了心中的財經第一品牌《商業週刊》。
萬年生表示,自己在《商周》奠定了許多財經記者的素養與專業。他進入《商周》第二年,跟著前輩呂國禎一起製作獲得卓越新聞獎的封面報導〈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他說自己非常幸運,當時還是菜鳥的他,對於題目的張力、如何成題、製作規模等要素其實都還沒有清晰的想像,在參與這個專題的過程中,他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在這篇專題的訪談過程中,上銀科技董事長卓永財提到了「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新聞觸覺敏銳的呂國禎隨即看出這句話的亮眼,並將之作為報導的題目。這則獲獎的封面專題寫了大約六頁,前後只花了二到三周的時間,但是卻讓萬年生了解的財經記者所需要具備的要求,以及「從線索到題目」的能力。
在這個報導中建立的人脈,更讓萬年生得以接觸到台灣發那科總經理,成為另一個封面報導〈富士山腳下的巨人〉的契機,可說是「一個機會打開了更多機會」的範例。後來,萬年生仍持續使用〈影響全世界的60公里〉的報導架構,例如《今周刊》的〈解密隱身台灣的千億航太聚落〉就是循著同樣的思路,寫出產業裡的故事。
大家所熟知的5W1H可說是新聞記者的ABC,但要如何精益求精?萬年生表示,要進一步問三個更重要的「為什麼?」
第一是「為什麼是現在?」為什麼不是一個月或半年後再做?這個議題在當下的動態如何?有什麼最新發展?萬年生表示,製作的時機非常重要,消極而言,可以關乎題目是否能成立;積極來說,更可能影響到報導刊出後的迴響熱烈與否。例如去年他寫了有關AI在醫療應用的專題,這個議題現在非常熱門,當時卻反應平平。「所以有些題目就是生錯了時代,現在寫的話就會更紅、更討喜。」
再來是「為什麼讀者要看這則報導?」萬年生表示,記者需要問自己:這個題目的重要性與影響力在何處?他說,自己現在帶記者,也會問他們這個問題,有的記者會回答「因為現在才發現這件事」。他說這樣就不行,一定要充分理解議題對讀者來說有什麼重要性。
最後是「為什麼要由你(或任職的媒體)來寫?」現在媒體很多,各自都有不同的屬性;媒介形式不同的話,優勢也不會一樣。舉例來說,電視、報紙以及網路都有各自習慣的閱聽眾;週刊、雙週刊跟月刊的資訊節奏也有差異,記者一定要了解自家媒體的角色定位與優勢,才能找到關鍵的議題與切入點,進而寫出好的報導。
萬年生表示,任何報導都少不了「數字」,重要的數字與量化呈現能讓讀者「有感」,財經報導更是少不了關鍵的數字。「可是如果只有數字跟財報的話會很無聊,所以要有故事,故事跟數字搭配起來才會好看。」
此外,他也強調,記者在找到值得寫的題目後,必須清楚自己寫作的「角度」與「觀點」。「這有點玄,」他笑說:「角度是切入點,也就是你從什麼方向去思考這個題目。它是一個問題:你要問的問題是什麼?觀點則是要去回答這個問題。」這些都是他在《商周》六年,主管不斷向他灌輸的「黃金守則」。
萬年生表示,《商周》的嚴謹,對新進記者來說可以是一件非常折磨的事。寫好的稿子被退回兩次,甚至三次都所在多有。因此每次禮拜一萬年生要是看到主管寄回的檔案寫著「OK」,就會非常開心。他說,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寫一篇兩頁篇幅的企業稿,《商周》會要求記者側訪五個對象,讓稿子有更豐富的面向與深度。
在《商周》待了六年之後,萬年生逐漸感受到職涯瓶頸。由於《商周》的資深記者眾多,十幾、二十年資歷的比比皆是,使得後進記者很難有機會製作封面報導這類大型的專題,缺乏挑戰與成長的機會,也壓縮了升遷的空間。此外,他說《商周》的管理風格是鼓勵記者彼此競爭,讓記者覺得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因此較難建立自信心。
種種因素讓萬年生在第二次面對《今周刊》挖角時,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嘗試不同的環境與挑戰。進了《今周刊》之後,從記者變成小主管,身分的轉換給了萬年生很大的刺激,必須審核他人稿子的職責與壓力,逼著他快速成長。
他說,商周偏好的記者類型是自信、積極、攻擊力道強的那種,最好還要有包裝自己的能力。這跟他原本的個性並不相符,因此也較難回應主管的期待。可是當他到了《今周刊》,擔任傳統產業組的召集人,他的心態就不同了。「因為你要去帶別人,你不能困在當初那種沒有自信的處境裡面。」
除了身分轉換帶來的不同視角,萬年生認為,自己的進步也來自於個性上的不服輸。他說,自己離開《商周》時,有些前同事對他很不諒解。「自甘墮落」、「離開的沒一個好下場」之類的話語紛紛傳入他耳中。但是他認為「好記者沒有固定的模樣」,這些看衰他的話反而令他更加渴望強大自己,證明自己也是一個好記者。
萬年生表示,《商周》將財經雜誌的主題分為四大類型:人物、組織、議題、投資理財。這些題型,往後仍在他的工作中被沿用。〈青春進鄉團〉是萬年身自己很喜歡的專題,講述一群年輕人陸續進駐坪林區,努力翻轉當地沒落的故事。不同於財經雜誌所偏好書寫的富商巨賈,他說:「這些都是小人物,可是有時候小人物反而會更動人。」
四大題型中的「議題」包含趨勢的概念,例如萬年生在2019年寫的〈太陽能發電潮來了—荒地上的兆元商機〉。太陽能光電現在已經有許多爭議,他坦承,由於《今周刊》財經雜誌的屬性,對光電的議題也比較不會以批判的角度來切入,尤其當時許多外商和企業的投入,帶動了很好的商機。
〈誰讓他們來不及長大?〉是有關受虐兒的議題,也是萬年生自己報題的封面報導,在2017年刊出,早於《報導者》的〈廢墟少年〉,但當時反應並不理想。萬年生表示,這篇報導報題的時候卡關很久。當時主管表示,《今周刊》財經雜誌的屬性,與受虐兒議題的相關性不高。
雖然這個主題不是萬年生擅長的領域,但他覺得這個議題很重要,應該要為這群孩子發聲。於是,為了能讓這個題目能被刊載,萬年生想方設法地讓這則報導更有「財經味」。怎麼做呢?「讓它有一些數字。」他說,例如一個小孩受虐死亡,會造成多大的經濟損失,那個孩子如果可以投入社會,能帶動多少經濟產值。「把那樣的數字找出來,你才能讓它有財經味,讓長官更有感。」同樣的思路與邏輯也被應用在〈當憂鬱症來敲門〉這則報導中。
《今周刊》跟《商周》雖然同屬財經雜誌,但在組織文化以及管理風格上都大異其趣。萬年生說,《商周》擅長將許多工作原則或程序標準化,有很強的專業分工。記者只要負責做好採訪跟寫作,文編與美編會將題目包裝好,把亮點作最精彩的呈現。而在《今周刊》,記者必須自己學習如何包裝、視覺呈現、版面與標題要如何才能吸引人等等。
此外,《商周》的封面報導是「上到下」的機制,通常由主管來決定封面要做什麼主題,然後指派記者進行製作;反之《今周刊》則比較偏「下到上」,記者要尋找自己覺得值得報導的題材,然後說服主管。多年的經驗積累,萬年生歸納出成為好記者的包括:線索、採訪、寫作、包裝,也反映出新時代對新聞人的斜槓要求。
2022年12月,萬年生升職為採訪組主任,他一方面因為被肯定而欣喜,另一方面也感到有些糾結。他說,之前他只帶兩個記者,現在要帶20個,不只要看的稿子爆量,路線的多元也讓他再也無暇寫稿。「過去我覺得自己的價值跟成就感來自我的作品。可是接採訪主任之後,就沒有寫稿。我覺得有點空虛,好像我的價值不在了。」
曾有過這樣迷惑的他,在糾結思考之後,轉換自己的心境:「後來我想起之前在《商周》,我的長官很用心地帶記者,我現在希望把自己的學習跟經驗傳承下去。我的成就感不是來自於我個人,而是來自所有記者跟這個媒體。」
《卓新沙龍》讓我們跟著卓新獎得主一起開拓對新聞的理解與想像:
※ 2023年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上)|成為記者的修行之路 相振為:被當成工具人也沒什麼不好
- 2023卓新沙龍紀實 No.1 (下)|挺進烏俄戰爭現場 相振為:記者的生命很重要 需設法活著將報導帶出戰場
※ 2022年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1|氣候報導不是只有冰山、北極熊! 劉光瑩:氣候和所有產業息息相關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2|太魯閣號事故報導的速度、準度與深度 林瑋鈞:以最少人力做最多的事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3|爬梳調查報告「不當」連結 〈玩法之徒〉精彩解析「石木欽案」 楊紹華:不要小看財經記者影響力
- 2022卓新沙龍紀實No.4|數位匯流時代來臨 電視媒體日漸式微 黃明明:電視與新媒體共同達成數位轉型
※ 2021年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貴智|法律人的新媒體之路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2/張潔平|編輯作為一種技藝:形塑公共的策展人與守門人
- 2021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靜梅|現場的美德——即時新聞的原生、採集與肉搏
※ 2020年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1/楊惠君|從 SARS 到 COVID-19 世紀之疫的媒體報導新挑戰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2/陳虹瑾|從數據與故事出發,我們如何追蹤「一帶一路」沿線國現況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3/林益如|電視新聞即時報導的變與不變
- 2020 卓新沙龍紀實 No. 4/陳嘉宏|政治新聞評論的現在與未來
※ 2019年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1/王之杰|好專訪是怎麼鍊成的?從佐科威獨家專訪談起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2/楊子磊|從日報、網媒到雜誌的攝影筆記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3/陳廷宇|獨立特派員: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深度專題報導的挑戰
- 2019 卓新沙龍紀實 No. 4/李慧宜|最遠的距離—以城鄉視野淺談台灣新聞的扁平化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