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視8K製作實務工作坊 NHK內容製作中心團隊來台經驗分享


隨著媒體科技的快速發展,創作者、觀眾對於「畫質」的要求日益提高,以往被視為高畫質的HD早已被視為「基本款」。2018年,日本的「NHK BS8K」頻道成立,領先全球,成為世界第一個以8K畫質播出的頻道;並在2020 東京奧運中,已製播超過200個小時的賽事,是電視、影像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有鑒於此,公視特別舉辦「8K製作實務工作坊」系列活動,並邀請NHK 8K的內容製作中心負責人柴崎壯、成音工程與技術作業督導浜中邦基、剪輯與調光師滝邦宏,分享在製作8K節目的心得與挑戰。
工作坊預定的80位席次,不到2小時即全數報名額滿。場內不僅搭建起臨時座位、出動第二現場轉播,更有不少同業在會場內席地而坐,就是要把握難得機會「一窺8K面紗」,也讓公視副總楊家富在開場時笑稱「能夠搶到席次的人,都是行業中的領頭羊」。
以8K節目在製作的實務層次為主題,工作坊囊括藝文、體育、現場節目,類型相當多元;並在內容、技術、後製等層面,進行深度討論。本篇將以實務層面切入,討論NHK團隊在製作節目時的構想與經驗,以及在疫情時期,該如何將8K技術與日本國內的人文特色相結合。
目前的日本NHK共有6個頻道,包括地上波的2個綜合頻道、以及衛星播放的4個頻道。其中,由衛星播送的BS4K、BS8K頻道在2017年開播,初期還找來了日本女星西野七瀨大肆宣傳。BS8K即是本場座談會的討論焦點。
受限於節目量能尚待擴充,BS8K並非24小時播送,且平日大多時間為重播,不過總體仍有100個左右的8K節目正在製作,「可以看到,我們播放出的節目非常多樣化。」
「我想要把我親眼所見的『地球之美』全部拍出來」,日本NHK 8K內容製作中心負責人柴崎壯有25年科學節目製作經驗,他說:「從北極到南極、幾乎大家想得到的地方,我都去過了」。
柴崎壯直言,以前在拍攝內容的時候,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不管是解析度或色彩,跟自己在現場看的畫面不盡相同,也是他一直以來都極力想要改善之處。「幸好有了4K、8K,讓我能把親眼所見的傳遞給觀眾」,也讓他們開始以8K攝影機製作節目,並記錄下了世界各地的藝術品與文明遺跡。
團隊的第一支代表作品,即是歷史悠久、擁有超過56萬件作品的巴黎羅浮宮,包括羅浮宮的代表性作品——《蒙娜麗莎的微笑》。
羅浮宮中最為人熟知的館藏《蒙娜麗莎的微笑》,也在柴崎壯與團隊的努力之下,以8K之姿呈現在觀眾面前。(公視提供)
「如果有天災造成作品受損,真實的作品就無法親自用肉眼見證。尤其未來不知道會發生什麼變化,我們希望10年、20年後的子孫,也能看到這麼棒的美術、藝術品。」柴崎壯也說明用8K的原因,就是希望能用「接近肉眼見證」的品質,紀錄下這些畫面。
由柴崎壯領導的紀錄團隊,全程採用NHK與日立合作的Hitachi 8K/SHV廣播攝影機系統記行拍攝,比NHK原有的Hi-Vision 技術(HDTV)解析度還高了16倍。他強調,因為攝影機重達數公斤,必須他們在拍攝的時候,有特別注意到「相機水平」的維持;尤其要達到精準、完美的情況下,更需要出動許多現場人員。
另外,因為工具器材龐大,團隊只能利用半夜的休館時間進行拍攝。「時間看起來很長,但每天其實只能拍攝2到3幅畫,是一個非常花時間的拍攝計畫」,但柴崎壯也透露了靜態拍攝的優勢,在於這些展品「不會動」,「只要有照明,就能夠拍得不錯。」
自然節目:從國外到國內
挑戰完靜態的作品,柴崎壯與團隊也走出戶外,拍攝自然節目。
第一站是南極。從湖底、細菌層、生態系,NHK團隊與美國RED公司共同開發合作,藉由HELIUM 8K S35攝影機記錄南極的水上、水下畫面,前後花了將近2年的時間。「南極的企鵝是很難拍的」,柴崎壯笑說,團隊在各個場域進行拍攝,甚至潛入到1500公尺到2000公尺的海底,相當辛苦。
南極也是NHK 8K團隊的拍攝地之一,柴崎壯也透露,「其實企鵝並沒有想像中好拍」。(公視第二現場轉播畫面/特約記者宋思彤翻拍)
第二站,古代文明。比起室內美術館的作品,處在天然環境之下的遺跡,更容易隨著時間變遷而劣化,在時序上更是當務之急,「因此,我們是拼命地把這些畫面拍攝下來,除了馬雅金字塔,現在也進行埃及金字塔的拍攝」。
第三站,墨西哥。不過這個拍攝計畫並沒有順利完成,因為COVID-19疫情全球爆發,許多行程也受到阻礙。這也讓柴崎壯開始思考,「這種情況下,8K是否還能做些什麼?」
無法出國的日子,許多人的時間彷彿被走慢了。不過NHK團隊趁勢追擊,把拍攝焦點轉向國內的故事,記錄下日本當地的特色產業、自然環境:包括山梨縣的紅酒、旭川的手作家具等。
「這是我們改變思維觀點後,踏出的第一步」,柴崎壯說明,當時想要做的,就是把日本各地的「奇珍異寶」都挖掘出來。他透露,受到疫情初期衝擊影響,山梨縣的觀光客數量銳減,大家都很希望藉由超高畫質的攝影機,記錄下日本在地的特色,並製作成節目達成觀光宣導的效果,「並藉此重新審視自己故鄉的產業」。
柴崎壯帶領的8K團隊上山下海,捕捉世界的百變姿態。(公視第二現場轉播畫面/特約記者宋思彤翻拍)
很快地,時間到了2020年底,疫情仍未結束。團隊試著把目光,轉向了國內的冬季美景——北海道。
受到疫情影響,滑雪場生意如同雪崩般下滑。「這種時候沒什麼人,我們可以藉機拍攝北海道的雪,告訴大家『到底有多美』」,團隊利用CANON R5和無人空拍機,拍攝了當地大雪山的迷人景緻。繞到了旭川,記錄下了手作家具的製作過程。
柴崎壯還透露了拍攝過程中的小發現——原本在8K模式下,容易過熱、當機的CANON R5,卻在寒冷的天氣中能夠正常運作,令他覺得相當有趣。
從既有延伸:球型無縫影像、征服宇宙
「很難得回到日本拍攝。我們開始思考,8K是否能夠運用到更廣泛的範圍?」柴崎壯與團隊開始思考製作「大型球幕電影」的可能性——利用特殊的光學系統及電腦視覺技術,將8K後製成4K的360度無縫影像。
日本全國大概有400個球幕影像的放映地,越來越多戲院也添購設備、加入放映的行列。15公尺的大螢幕映入眼簾、360度一覽無遺。柴崎壯認為,「這樣的影像經驗,可以讓觀者更有臨場感,就像走進去畫面裡頭」。
NHK 8K團隊帶大家踏進世界、甚至走進宇宙,帶領觀眾從太空的角度遙望地球之美。(公視提供)
而8K跟球型影像技術,還可以延伸出什麼樣的應用?柴崎壯指出,自然防災類的科普節目,也可以藉此呈現給全國民眾,像是模擬日本富士山爆發的模擬影片。他進一步說明,影片將地形的資料具象化後,「透過8K的解析度去呈現,尤其富士山群的火山活動頻繁,很難用言語說明。透過影像,更能夠讓小朋友用『眼睛』去感受」,柴崎壯強調,「這就是本節目的用意。」
立足日本、放眼世界的8K技術,最後也能征服宇宙嗎?
「這是從國際宇宙太空站,拍攝地球的樣子」,團隊將美國RED公司開發的HELIUM 8K S35攝影機送上太空,並從宇宙的視角,記錄下各個角度的地球之美。柴崎壯期許,觀眾能從他們拍攝的畫面當中,試著「幻想自己是太空人,並用他們的眼界,觀察地球『到底是怎麼樣的地方』。」
柴崎壯也透露下一步的計畫——火星。「我們希望,可以把它送到火星附近」,這項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簡稱 JAXA)共同推動的計畫,預計透過MMX火星月球探索任務,將 4K 與 8K 攝影機,搭載在火星周圍的自然衛星「火衛一」(又名福波斯,Phobos)。
「之前發射的計畫失敗了,但團隊依舊在持續測試」,柴崎壯透露,將近30人的團隊日以繼夜的準備,希望能夠在NHK設立100週年之時,成功讓它登陸,並開始將其在衛星拍攝的8K影像傳回地球。
「如果我們可以把相機送到火星的話,之後應該就沒有任何極限了」,柴崎壯試著請聽眾想像這項創舉,「只要是人們想去、想看的地方,都能把看到的東西直接傳送回來,透過影像的方式提供給觀眾」,透過高品質影像與鏡頭,讓大家充滿臨場感、彷彿身歷其境般地觀賞。
「我相信,這就是電視媒體的使命」,柴崎壯說。
(特別感謝公視「聽聽看」節目資深編導陳立育提供內容協助)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用新科技發揮創意 丹麥公視鼓勵年輕人關心政治
- 推動公廣集團數位轉型 公視董事長胡元輝:要讓《公視+》成為國人最常用的本土串流平台
- 開發沉浸式體驗、用數據資料推薦用戶內容 NHK活用新科技
- 網路時代下收視習慣改變 英法電視執照費制度面臨轉型爭議
- 藍祖蔚X吳洛纓X胡元輝X馮賢賢|作為影視產業的領頭羊,公視必須創造風向和影響力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