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I/O推出「搜尋生成式體驗」 重大變革足以重擊新聞及內容產業


萬巧蓉|特約記者編譯報導
2023年可謂是「生成式AI元年」,媒體業則預備上緊發條應對這波革新。當記者們還在與ChatGPT角力,確保自己不被取代,Google近期針對搜索的變革,將使新聞網站面對新的挑戰。
(編按:生成式AI是人工智慧的一個分支,主要用途在於產生原創內容,例如生成文字、影像、音樂等,目前流行的ChatGPT便是生成式AI)
搜尋引擎龍頭Google在五月舉辦的年度開發者大會(Google I/O)上,宣布將推出「搜尋生成式體驗」(Search Generative Experience,SGE),這表示Google提供的搜索結果,將改為人工智能生成的答案,而不再是一個個內容網站。
數位內容分析平台「PARSE.LY」統整超過2500個新聞網站的流量來源,發現在2022年有29%的流量來自搜尋引擎。因此,一旦大眾普遍可以從搜索頁獲得所需資訊,各網站的流量勢必減少,對於仰賴搜尋引擎來導流的新聞網站,更是巨大衝擊,透過搜尋引擎訪問網站人數的下降可能會造成生存危機。尤其當社群平台如:Facebook、Twitter都在降低即時新聞內容出現。
根據Google在年度開發者大會的演示,假如對「搜尋生成式體驗」提出這樣的疑問:「對於一個有3歲小孩和一隻狗的家庭來說,布萊斯峽谷和拱門國家公園哪個更適合作為旅遊目的地?」便能迅速在頁面頂端看到一段人工智能產出的答覆,詳列它的建議,回覆的側邊佐以多張縮圖搭配它提及的關鍵資訊,並附上此段回覆參照的連結,供用戶可進一步詳閱查看。
以往,用戶需要將心目中的問題分解成多個子題,再一個個搜索,並進入諸多網站瀏覽大量可供參考的資訊,自行拼湊出解答。不過,透過「搜尋生成式體驗」,打破此行為模式,人工智能可以取代原先的人為步驟,直接提供用戶詳解。
不過,當「搜尋生成式體驗」簡化了流程,讓大眾從Google搜索頁面直接獲取所需的資訊內容,估計會大幅減少許多內容網站的流量,包含網路媒體,進而影響現行諸多新聞品牌運作的廣告收入和訂閱模型。
在媒體業蕭條的年代,現行的搜尋引擎系統固然對網路媒體有利與弊,牛津大學路透新聞學研究所所長Rasmus Kleis Nielsen表示,與其他科技平台相比,搜尋方一直是內容方穩定的流量來源夥伴,「搜尋引擎轉而關注社交媒體,以及用更少的連結作為前景的特色令人生畏。」他認為,尤其是對於那些受眾並無忠誠回訪網站習慣的媒體,此變革會是一大打擊。
獨立媒體《Big Technology》創辦人Alex Kantrowitz評論,數位媒體恐將自食其果,若過去忽視新聞與受眾讀者的關係,僅為了搶佔網站在Google上的排名,去發布各式滿足大眾眼球的內容賺取流量,而沒有輪廓清晰定型的受眾,那麽在「搜尋生成式體驗」的時代,產製的內容終會被搜尋引擎支配、利用。當前諸多透過搜尋流量維生的內容農場網站,就估計會因為「搜尋生成式體驗」扼殺其商業模式大量消失。
由此看來,媒體業的未來需盡可能減少依賴搜尋流量,這也意味著其他管道如:電子報、訂閱會員、播客(Podcast)等留客表現要更好,經營穩定忠誠的受眾更是新聞網站的續命關鍵。
大會上,Google還發表新版的搜索篩選器,名為「觀點」(Perspectives)。這款篩選工具重視個人發布的資訊分享,而非機構提供的新聞訊息。在「觀點」中,搜尋結果將會顯示用戶創建的內容,來自討論論壇(如Reddit)、問答網站、社交平台等,形式包括圖片、長短影音、部落格文章等。Google表示,當用戶搜尋的內容,可能從他人的經驗中求解時,將會在搜尋結果的最上方看到「觀點」。一旦點擊「觀點」,便能看到這些資訊。
Google以「隱密寶石」(hidden gems)形容這些論壇中的評論、小眾的部落格貼文、專業知識文章分享,過去「隱密寶石」淹沒在排名系統中,但Google即將改善的搜索結果將會讓這些個人意見浮上檯面。Google的搜索副總裁Liz Ried說:「我們希望,這將是一個更具吸引力和好奇心的方式,並幫助人在複雜的問題上獲得不同的觀點。」
Google的「觀點」會在數位資訊海中提供更人性化的內容,幫助用戶理解他人的經驗分享與觀點,也會顯示內容創作者的詳細資訊,例如:名字、個人照片、其內容受歡迎程度等。
Google強調,「觀點」重視評論的內容品質,排名會凸顯對主題有深入瞭解的第一手經驗或內容。樂觀來看,「觀點」作為一種重視個人思想的新搜索篩選器,並鼓勵有價值的實用資訊,可能有助於新聞工作者推廣個別記者、專欄作家和新聞通訊。
內容網站資訊來源減少 人工智慧只能提供空洞解答
在人工智能主導的未來中,新聞業與內容創作者面對一個大哉問:Google的「搜尋生成式體驗」掩蓋了原創作品的面目,而向其用戶大規模提供作品的摘錄版本,卻忽略用戶與原創內容的連結管道。當多數的搜尋引擎用戶極少點擊進入搜尋結果的第二頁,「搜尋生成式體驗」在預設中幾乎滿滿佔據第一頁,剝奪長期供應資訊的內容網站流量。內容出版商的作品無法盈利,何來持續產出?
新聞網站《The Verge》的資深編輯James Vincent在Twitter上寫道,Google將人工智慧納入搜尋的願景,恐怕會導致開放的網路內容被「搜尋生成式體驗」製造的摘要吞噬。
反過來說,「搜尋生成式體驗」仰賴地是網路上的公開內容,只要有內容可以使用,就可以提供完善的服務,若人工智慧可汲取的資訊來源減少,即使有多龐大、準確的運算系統,也僅能提供空洞的解答。
除此之外,「搜尋生成式體驗」的限制也備受關注。目前,Google針對敏感主題有所保留,例如:健康、財務相關問題,系統設定人工智能不可干預,《Wired》雜誌的Will Knight對此提出測試,他搜尋問「拜登是一個好總統嗎?」與「對美國各州墮胎法律的意見」等敏感問題,「搜尋生成式體驗」的確拒絕回答表態。
目前「搜尋生成式體驗」仍在測試階段,未普遍開放使用。若其成真並廣泛應用,將會是網路發展至今最重大的變革,對新聞內容發布者的實際影響,則需要持續關注。
參考資料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加拿大擬立法要求Google、臉書為新聞付費 小型媒體業者憂資源分配不均、獨立性受影響
- 地方新聞現生機!美國會討論《新聞競爭和保護法》草案 協助小型媒體與Google、Facebook議價
- 歐盟新版權法案帶來的挑戰:Google是否會為顯示新聞摘要而向媒體機構付費?
- 「2019假新聞與事實查核工作坊」台北場 No. 1/GoogleXOpen Data|善用網路工具反制不實資訊
- AI假圖片將帶來「真相崩壞」危機? 查核組織傳授破解心法
- chatGPT紅遍全球 大量文本彈指生成 訊息虛實難辨
- 人工智慧大躍進,但AI會取代新聞工作者嗎?
- 「2021 調查報導與事實查核工作坊」No. 2/曹嬿恆X李比鄰X劉彥伯|AI、機器人與事實查核:群眾協力與人工智慧
- 假新聞是真的?人工智慧將火上加油!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