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開發「假訊息敏感度測驗」 兩分鐘測出媒體識讀能力


「聯合國報告指出,左翼極端主義對世界造成的損害比恐怖主義更大。」
「新研究指出,伊波拉病毒是由美國核武測試所引起。」
這是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學者開發的「假訊息敏感度測驗」(Mis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Test,簡稱MIST)中的題目,此測驗經過為期兩年多、共有8000多名受試者的實測證實其信效度。透過閱讀20個新聞標題並判斷其真偽,只要兩分鐘的時間,就能測出自己辨識真假新聞的能力,以及是否容易被假新聞欺騙。
「假訊息是數位時代民主國家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假訊息造成國家兩極分化,例如國會山莊的暴動事件。」MIST測驗作者、劍橋社會決策實驗室主任林登(Sander van der Linden)表示,「為了找到對抗假訊息的最佳方法,我們需要統一的標準來衡量對假訊息的敏感度。這就是我們的測驗所提供的。」
將「洞察力」作為辨別標準 20道題、6項指標測出假訊息敏感度
MIST 測驗的主要研究者馬爾騰斯(Rakoen Maertens)說明,他們想將「洞察力」作為個人辨別假訊息的標準。這個測驗並不只是關心如何偵測假新聞、或選擇可靠的消息來源,更重要的是人們如何分辨真假。
在回答完 MIST 測驗的 20 道題目後,受試者會得到六項指標的成績,分別是區分真假新聞的能力、正確辨識真新聞的能力、正確辨識假新聞的能力、抱持輕信或懷疑態度的傾向,以及與其他美國受試者相較的成績排名比例。
其中「抱持輕信或懷疑態度的傾向」的評比方法,是若受試者將愈多假新聞判斷為真實,便是愈容易相信資訊的人;反之,則是對資訊更加多疑的人。馬爾騰斯表示,這個指標是為了測出對所有問題都只回答「是」或「否」的人。
MIST測驗中的真實新聞標題,來自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和路透社(Reuters)等較為客觀且較具可信度的媒體;而假新聞的標題則使用人工智慧ChatGPT-2生成,目的是以客觀方式,產生會讓人感到困惑的假新聞標題。馬爾騰斯指出,這些新聞標題無意以事實知識作為判斷標準,「我們想測試受試者判斷假訊息中常見的欺騙性元素(deceiving element)的能力,例如操縱性的語言等。」
「AI在幾秒鐘內生成了數千個假新聞標題。作為致力於打擊假訊息的研究人員,這令人大開眼界,也令人震驚。」即使如此,ChatGPT-2的技術現在看來也已經過時。今年三月,OpenAI 發布ChatGPT-4,馬爾騰斯表示,如今AI可以生成比以前更加可信的標題,甚至要在短時間內做成假的新聞網站都不是問題。因此,媒體素養教育仍是對抗假訊息的關鍵解方。
今年6月,民調組織YouGov發布了一項關於MIST測驗的調查結果,共有1516位成年美國公民參與。結果發現,參與者的平均答對率為65% ,也就是能答對20題中的13題。
不過令人意外的是,相較於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18至45歲的年輕人在答題的表現較差。人們通常認為,不太懂數位科技的長者較容易受假訊息影響,但在MIST的20道題目中,中老年人的平均答對率為75%(15題),年輕人則僅有60%(12題)。
調查也發現,年輕人相較於中老年人花更多時間上網娛樂,而上網時間愈多的人,他們辨別真假新聞的能力愈差。在18至44歲的人們中,只有23%的人表示每天上網的娛樂時間為2小時以下,而在45歲以上的人們中則為44%。每天上網娛樂時間不超過2小時的人,獲得高分(答對17題以上)的比例(30%)是每天上網9小時以上的人的兩倍(15%)。
馬爾騰斯指出,「年輕人對假訊息的抵抗力較差」是一個驚人的發現。因為已有許多關於假訊息的研究發現,老年人更容易受到假訊息影響。他推測,由於MIST測驗只有列出新聞標題,如果包含圖像和新聞來源,可能就會產生不同結果。例如年長的受試者可能較不擅長辨識經過修圖的假照片等。但他也表示,關於這個矛盾的結果,還需要進行更多研究。
受試者接收新聞的管道也與其在MIST的測驗表現有關。最常透過傳統媒體接收資訊的受試者表現最好,將《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作為主要新聞來源的受試者中,有55%的人都獲得了高分。其他像是《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National Public Radio)、Axios和《哈芬登郵報》(HuffPost)等知名媒體的讀者,也都取得相對較好的成績。
相較之下,從社群媒體接收資訊的人表現最差,這也是較多年輕人的新聞來源。在從Snapchat獲取新聞的人中,有約53%的人屬於得分最低(答對10題以下)的族群,而只有4%的人得分較高(答對17題以上)。Snapchat也是所有社群媒體中,低分族群比例最高的,接著則是Truth Social 、WhatsApp、TikTok和Instagram。
對此,YouGov美國政治編輯拜力克(Carl Bialik)表示,老年人有較多接收新聞的經驗,而年輕人可能不會花那麼多時間透過傳統媒體看新聞。此外,他也認為上網娛樂時間與在MIST測驗取得高分之間的負相關「有些令人驚訝」,但他補充:「可能年輕人的大部分上網娛樂時間,要不是花在假訊息上,就是花在完全與新聞無關的事上。」
「年輕人逐漸轉為透過社群媒體了解世界,但這些管道充斥著錯誤訊息。」針對調查結果,馬爾騰斯呼籲,「社群平台與演算法設計都需要儘速改善,並培養使用者的媒體素養。」
調查中也詢問了受試者對假訊息的看法。有53%的受試者認為自己每天都會在網路上看到假訊息;71%的受試者認為他們每週至少接觸一次假訊息。在65歲以上的受試者中,有66%的人表示他們每天都會看到假訊息,而只有37%的30歲以下年輕人如此認為。
馬爾騰斯表示,從MIST測驗上線不久後的初步觀察來看,媒體不應該迴避或簡化新聞的複雜性,而是要儘量客觀地傳達真實。更重要的是,媒體能夠塑造社會氛圍,因此,他希望媒體能為社會帶來更多積極開放的思維。與MIST相關的研究還會持續進行,他也鼓勵媒體參加他們未來的研究,以檢驗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測驗分數。
拜力克也表示,YouGov團隊正在考慮進一步研究「媒體的信任度」與「假訊息敏感度」之間的關係、新聞標題的黨派傾向是否會影響辨別假新聞的能力,以及相同的研究方法是否可以應用於新聞標題之外的其他資訊傳播形式,例如經過深偽技術變造的圖像或影片等。
參考資料
- Phys.org – 〈First mis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finds ‘very online’ Gen Z and millennial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fake news〉
- Nieman Lab – 〈How a new two-minute quiz measures mis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The Misinforma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 YouGov – 〈How well can Americans distinguish real news headlines from fake ones?〉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逾8成民眾曾收到假訊息 政治謠言「信者恆信」闢謠效果差
- 杜克大學記者實驗室調查報告:錯假訊息持續蔓延 全球事實查核成長卻已趨平緩
- 國人對假訊息「病識感」提高 遏止假訊息傳播 政府與民間需協力合作
- 假新聞,在過去,也在未來
- 何鉅華|路透新聞學院研究發現:「假新聞」被年輕人只視作「惱人小事」!
- 假新聞是真的?人工智慧將火上加油!
主編:蔡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