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媒體沒告訴你的事


從《不能戳的秘密I》開始,紀錄片導演李惠仁不斷用他的毅力和創意追尋被掩蓋的真相,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台灣明明有那麼多的新聞台,卻有這麼多重要的事只有在紀錄片中才看的到?在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舉辦的講座「媒體x紀錄片:不能戳的秘密?媒(沒)告訴你的事」當中,李惠仁暢談他創意的活水源頭、離開媒體的原因、以及他在追尋真相的道路上無所畏懼的理由。
李惠仁首先講述了一個啟蒙他「創意」之路的故事。他說,小時候家中有一隻藤椅,他最愛抱著碗公,邊嗑葵瓜子邊看電視,瓜子殼不時會穿過藤椅的縫隙,掉到底座裡。有一天他父親指著藤椅底座裡的殼,把他叫過來:「你想想看,怎麼樣把瓜子殼從這縫隙裡面拿出來。」
不假思索,李惠仁先用手指去夾,但沒幾下手就酸了,他改去廚房拿母親煮麵用的長筷,把瓜子殼夾出來。他以為父親會稱讚他,沒想到父親罵道:「幹!你是白癡喔?」父親把整隻藤椅翻過來,手一拍,所有的瓜子殼就都掉出來了。李惠仁表示,當他看到這個動作的時候,他非常生氣。「氣什麼?氣我自己。這個我也會,但是我為什麼沒有這樣回答?」
「問法不同,你的思考就會不同。」李惠仁說明,當父親強調「怎樣把瓜子殼從縫隙『拿』出來」的時候,就設了一個陷阱,限制了他思考的方向。「如果當時我的父親問我怎麼樣把瓜子殼『弄』出來,你的做法會完全不一樣。」
自此,李惠仁體會到,很多時候人們不是沒有創意,只是被外在的框架給限制住。他以自己在大學教課的經驗為例,讓學生作期中報告時,學生總會問報告有哪些限制,提問甚至細瑣到報告用的紙張尺寸、字體大小。「每個人都想要有一個框架,還認為在這個框架裡面做最安全,都不會錯。」他感嘆,我們長久以來的教育方式,讓孩子們養成急於找到標準答案的習性,卻無形中扼殺了思考的靈活與彈性。「所以我常常講『常規』是創意最大的殺手。」
兩個影響終生的決定
現今人們大多是透過李惠仁的紀錄片認識他,也有人知道他有過記者經歷,但卻很少人知道,其實一開始李惠仁在大學唸的是服裝設計。他說,自己本來在實踐大學念服裝設計,念到離畢業只有兩個月,已經在進行畢業製作,卻因為作品被評審評定不合規定而跟評審大吵一架。李惠仁一氣之下索性決定不唸了,他回到家,跟父親說學校老師沒有創意,所以他不要唸了,要去當兵。父親倒也豁達,對他說既然已經成年了,如果能對自己的決定負責,就願意跟他去學校辦退學。
當時學校師長都勸他辦休學就好,不需要退學,這樣當兵完之後回來還可以補學分,拿一張文憑。可是李惠仁認為,這麼做代表自己沒有想清楚,「我想了很久,真的不會再走回頭路了,所以我就辦退學,把學校開除了。後來我才去念新聞。」這是李惠仁為自己生命所做的第一個重要決定。
第二個則是,在當了15年記者後離開媒體。李惠仁表示,自己當了很久的社會記者,而因為社會記者會接觸殺人放火等等各式各樣的社會案件,久而久之頭腦都會「怪怪的」。例如,在台北有許多地方都會令他想起,以前誰在那裡穿紅衣上吊,又有誰在那裡自殺,虎頭蜂還在頭部築巢等。「這些都銘刻在你的腦袋裡面。我相信很多人(社會記者)都是這樣。」
李惠仁離開媒體之前,適逢父親病重,在加護病房急救。他從台北趕回鹿港,發現自己幾乎認不出父親。原本記憶中高大的父親變得瘦小、孱弱,臉上跟手上滿是皺紋。「我完全不知道他什麼時候變成那個樣子。」他突然發現,因為自己忙於新聞工作,15年間錯過太多與家人團聚的機會。
李惠仁開始反思:這就是我人生要追求的東西嗎?他說,身為記者,即便一年當中或許能做出幾則滿意的新聞,可是終究太少;若是身為主管,更會被種種行政庶務淹沒,那不是他想要的生命註腳。
最後,在2008年2月12日,連戰的孫子出生當天,李惠仁遞出辭呈,結束了記者的生涯。他說,當時全台灣的SNG車都在報導連戰當爺爺的新聞,每當有達官顯要來到醫院探望,記者們就衝過去問:「你覺得孩子像爸爸還是媽媽?」對李惠仁來說,這無疑是社會資源的浪費。就連同事漏拍連方瑀走出一品大廈的畫面,都被主管罵得狗血淋頭。「我那時候就覺得, SNG車跟垃圾車真的很像,只是顏色不一樣。」
離開媒體後,李惠仁在因緣際會下開啟了紀錄片導演的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睜開左眼》,是用攝影記者的角度來看電視新聞這個行業。在其中,可以看到所謂「業配新聞」的製作過程:記者不斷和房地產業者反覆演練台詞,活脫是商業廣告,卻堂而皇之當成新聞播放。
一位影片中的記者說:「(業配新聞)說得不好聽我覺得有一點不務正業的感覺,因為等於是在賣新聞。」他停頓了一下,又說:「賣新聞又怎麼樣?現在什麼東西不能賣?新聞自由神聖不可侵犯,但是價錢合適者另議。」
李惠仁表示,許多人看到這個影片都嚇壞了,原來業配新聞裡面的受訪者都是假的。他坦承,其實自己以前也作過業配新聞,不只作過,還很喜歡,因為業配在以前叫「業務配合」,他只要到下廣告的企業主辦活動的地方,隨便拍些東西就可以交差,非常輕鬆。可是曾幾何時,電視台開始設置業配小組,專門負責拉廣告,此後每下愈況,只要付錢就可以買新聞。
《睜開左眼》裡面的記者小廖講過一句話:「你可以墮落,但是你要知道自己是墮落的,而不是沾沾自喜。」令李惠仁感觸良多。他以一位曾經採訪過自己的年輕記者為例,當時因為反媒壟運動,旺中集團指控黃國昌花錢買走路工,在記者會中,這位年輕記者不斷跳針逼問黃國昌,指稱他令中研院蒙羞,應該道歉。「他們都知道這個東西其實是假的。」李惠仁說:「我當場看到他,覺得很難過也很痛心,想說我們為什麼要為了這份薪水必須要做到這個地步?」
後來這位記者跳槽到三立新聞,報導的立場轉了180度。李惠仁表示,現在在電視台裡,剛入行的記者薪資不高,所以很多記者會靠跳槽加薪,但是這些記者在不同的台裡面,都知道該如何做新聞來迎合台性,作出「長官要的東西」。
「為什麼媒體環境會變成這個樣子 我覺得還滿奇怪的。」他語重心長地說。
李惠仁表示,不只民間企業會作業配,政府機關也會,尤其農委會年度預算僅次於國防部,有龐大的宣傳經費。舉凡花蓮的稻米、澎湖的箱網養殖、水土保持局的綠美化等,都是農委會的業配範圍。除此之外,農委會還掌握了農業學術研究計畫的生殺大權,只要是對農委會不利的新聞,專家學者都不願意出面評論,生怕從此申請不到研究計畫經費。
因此,只要遇到口蹄疫、狂犬病這類敏感問題,李惠仁往往只能求助退休學者,例如台大獸醫專業學院的榮譽教授賴秀穗。誇張的是,就連賴秀穗也曾經在李惠仁採訪他的過程中,接到農委會的「關切」電話。
平衡報導=正確新聞?
近年來,不實訊息越發猖獗,因此為了閱聽人權益以及報導的公正性,「平衡報導」往往會成為檢視新聞產製的指標。但事實上,「平衡報導」很難以量化的方式加以評估,因此在媒體實務中,為了實踐這項原則性的要求,做法往往是將正反兩方的說法並陳。
然而李惠仁卻發現,官僚常常用專業知識的落差來欺騙記者,「因為他知道你要做平衡報導,你會去引用他的話。」他指出,在缺乏足夠專業知識的情況下,記者往往無力分辨真偽,也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查證,以致將官員的惡意欺騙當成平衡報導。
這樣的情況從李惠仁製作的《不能戳的秘密》系列中屢見不鮮。例如在《不能戳的秘密I》當中,為了揭發農委會隱匿疫情,李惠仁以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ffice international des épizooties, OIE,後改為Wor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 WOAH)規範證實我國雞隻已經感染高病原性禽流感,時任防檢局長的許天來卻曲解英文原文,稱「在英文中,確定的情況使用的是”shall”,OIE規範卻使用”should”,因此無法斷定」;當時的畜衛所所長黃金城也一樣以「and和or是比較難取捨的…」來試圖蒙混過關。到了《不能戳的秘密III》,時任畜衛所長的蔡向榮更是將「Fresh brain tissue」曲解為「活腦」,意圖隱瞞狂犬病毒重現台灣。
這些一再出現的官員說謊場景,讓李惠仁感嘆,「平衡報導」的作法雖然已經漸成主流,卻被擁有話語權的人用來欺騙大眾。他語重心長地提醒:「平衡報導只是一種文體,不一定等於正確的新聞。」
「我自己在拍這些『政治不正確』的紀錄片,會不會有誘惑?其實有。」李惠仁說,在他拍完《不能戳的秘密I》之後,他曾上過一個電台的晨間政論節目,錄完之後,主持人表示自己很認同禽流感議題的重要性,也會向自己在總統府熟識的友人提及,還說:「過兩天總統府會打電話給你。你現在也四十好幾了,有些東西是你應得的,你應該要好好地為你自己跟家人著想。」
後來,還有一位電視台的女主持人,跟李惠仁說台北市政府文化局有一個「很簡單的案子」,有好幾百萬,問他要不要?
他人眼中的歧路,卻是李惠仁眼中問心無愧的坦途。(特約記者陳洧農攝)
後來呢?總統府有沒有打電話給李惠仁?他說,隔天他就在立法院砲轟總統府了,當然沒有;至於那個「簡單的案子」,他也回絕了。「所以會不會有誘惑?絕對有,但是你一旦碰了之後你接下來就什麼事情都不能做,那不是我要的。」
李惠仁說,自己40歲那年,因為父親病危而離開媒體後,他就一直在思考:能夠將什麼樣的堅持傳承給下一代?「這個講得好像很『假掰』對不對?不過我是真的在想這件事情。」
他打了個比方:如果人生的終點是總統府,40歲可說剛好過了景福門,接下來要怎麼走?李惠仁表示很多人會直走到底,凱道畢竟是全台灣最平的路。「但是就直直的康莊大道你走到那邊你不會有驚喜呀。」他說,自己寧可拐個彎,右轉到中山南路,走過立法院、行政院,「以前蔡丁貴在那邊搭棚子,後來有一對兄妹在那邊拉布條抗議」,然後在忠孝西路左轉、經過南陽街,最後穿過228公園,到總統府側門。
「我寧願走這條路,我不要走康莊大道,因為我可以閱讀很多不同人的生命,這也是我為什麼那麼喜歡採訪跟拍紀錄片很重要的原因,因為我可以去閱讀很多不同的生命的樣貌,看他們是用什麼樣的姿態過他們的每一天。」
《卓越新聞電子報》為讀者報導新聞媒體最前線,我們追蹤所有重大新聞演講活動現場、探索新聞媒體浮動的疆界!
- 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上)
- 林奐成X于立平X柯金源X李惠仁|調查報導甘苦談(下)
- 吳崑玉|政治記者如何贏得採訪對象的尊敬?
- 朱立熙|一個好記者的條件!
- 李惠仁來講好新聞:打破制式新聞 力求事實真相/吳雅樂採訪撰稿
主編:蔡宏杰